美城市景观设计-分享最新的景观设计案例

您现在的位置是:美城市景观设计 > 滨水湿地 >

滨水湿地

范仲淹如何在阳澄湖治水?

发布时间:2021-10-27 22:43滨水湿地95次浏览
范仲淹,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生卒于989年—1052年,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

范仲淹,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生卒于989年—1052年,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庆历新政年间,被贬至陕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号文正。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安贫乐道高洁豁达的心胸一直被后人传诵至今,有其深远的意义和影响。著有《范文正公文集》,《睢阳学舍书怀》传世。

阳澄湖又名阳城湖。在江苏省南部,苏州城东北五公里,跨吴县和昆山县。阳澄湖畔东依上海、西临苏州、京沪铁路、沪宁高速公路312国道皆傍区而过,与上海虹桥机场相距仅半小时车程。阳澄湖总水面18万亩,太湖下游湖畔之一,系古太湖的残留。

阳澄湖拥有岸线9.67千米,岸线蜿蜓曲折,南北长17千米,东西最大宽度8千米,面积117千米,蓄水量3.7亿立方水。湖中纵列沙埂2条,将阳湖分为东、中,西3湖。东湖最大,水深1.7—2.5米;中湖和西湖,水深1.5—3米。西纳元和塘来水、东出戚浦塘、杨林塘和济河注入长江,南出娄江与吴淞江、澄湖,淀泖湖群等相通。其独特的水域环境,地理位置以及水生环境,造就了阳澄湖大闸蟹有别于其他湖区大闸蟹的特质。

天禧五年(1021年),范仲淹调任泰州西溪盐仓监,负责监督淮盐贮运及转销。西溪濒临黄海之滨,唐时李承修筑的旧海堤因年久失修多处溃决,海潮倒灌、卤水充斥、淹没良田、毁坏盐灶,人民苦难深重。于是范仲淹上书江淮漕运张纶,痛陈海堤利害、建议沿海筑堤,重修捍海堰。天圣三年(1024年),张纶奏明朝廷,宋仁宗调范仲淹为兴化县令,全面负责修堰工程。天圣四年(1026年)八月,母亲谢氏病逝,范仲淹辞官守丧,工程由张纶主持完成。新堤横跨通、泰、楚三州,全长约200华里(100公里),不仅当时人民的生活,耕种和产盐均有了保障,还在后世“捍患御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地人民将所修之堤命名为“范公堤”,遗址至今犹存。

景祐元年(1034年),范仲淹调任苏州知州,辟所居南园之地,兴建郡学。其时苏州发生水灾,范仲淹指导民众通五条河渠,兴修水利,导引太湖水流入大海。苏州久雨霖潦、江湖泛滥、积水不能退;造成良田委弃、农耕失收,黎民饥馑困苦。范仲淹出任苏州后,根据水性与地理环境,提出开浚昆山,常熟间的“五河”,将积水导流太湖,注入大海的治水计划。范仲淹以“修围、浚河、置闸”为主的治水经画,不但获得时舆的赞扬,还泽被后世,自南宋一直至元、明朝的两浙职守,都依照这个模式去整治水患。

范仲淹身为苏州人,虽然居庙堂之高,但时刻关心百姓疾苦忧国忧民,为家乡的父老乡亲能够安居乐业呕心沥血,这种富贵不忘本的为官之道正是当今我们广大青年及从政官员学习的楷模!其“先忧后乐”精神影响了千千万万人,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已成为一座不朽的丰碑,树立在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心目中。

公益广告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