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后滩湿地公园的历史沿革
场地及其周边有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从海岸线推移的位置判断,场地所在位置公元8世纪前(唐朝统治时期)已经成陆。从场地曾隶属的南市区区志史料看,大事记的上限也自唐开始,两者基本吻合。按照自然环境变迁和社会经济特征的不同,将场地景观的变迁划分为个阶段,分别是文字史料记载以前、农业社会时期、近代工业时期、现代工业时期。场地的变化,讲述着场地发展的故事,记忆着周围人的情感 。
文字史料记载以前:尚无农业生产,也无行政建制。
农业社会时期: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渔业、盐业和手工纺织业也很发达。隶属上海县,典型的水乡村落景观。
近代工业时期:近代工业积聚的中心之一,内河航运业发达,码头密布,铁路、公路交通发达。
现代工业时期:制造工业走过了黄金时代,老工厂面临搬迁或倒闭的问题。浦东开发要求浦江两岸联系更加紧密。
现状
该内河湿地具有多种功能。包括:
水质净化系统
将黄浦江劣质V类水,经过沉淀、曝气加氧,土壤和植物及微生物的净化,在缓慢流经湿地的过程中,得以净化至III 类净水,供世博会场的景观、浇灌和冲洗用水。初步试运行证明,后滩公园的水净化能力每天2400t。这既是一个实际的水净化系统,也是一个展示和科普教育系统。
净化流程:从西到东,湿地水流经过病原体净化区、重金属净化区和营养物净化区后,进入水质稳定调节区;期间,水流又不断通过地下管道在梯田进出,迂回净化。
系统设计:净化系统考虑了黄浦江与内河湿地的水位、纵向流速,湖底生态化设计为水生物多样性提供条件;同时考虑了水体的沉淀、加氧、过滤和生物吸收。
水位西高东低;江水位高、湿地水位低,在净化循环系统内部水自然流动。
生态防洪体系
A、两年一遇的土坡式防洪堤和千年一遇的台地式防洪堤之间,形成了一个黄浦江和陆地之间的过渡带和缓冲区,可以在遇到突发洪水时作为城市的滞洪地。
B、分层建堤大大降低了对防洪堤的要求高度和强度,使原有水泥防洪堤可以改为低强度的泥土和天然材料制作的生态化的护堤,改善了滨江生态系统。
创造了丰富的溪谷景观
在狭窄的场地上,营造丰富的空间。内河谷地的地形与两岸的乡土乔木相结合,创造了一个相对幽静的溪谷景观,在喧闹的环境中,营造了一片僻静的场所。溪谷纵向由上游而下,蜿蜒曲折,空间开合多变;横向自陆而江,一波三折,在狭窄的断面上,创造了丰富的空间层次。
荻台江风
芦荻台面积约1650平方米,位于后滩公园中部的原污水处理厂码头,长10米,宽8米,设计将整个码头及基础全部保留,改造成一个休闲平台。
1、保留原货运码头基本格局,基础全部保留,体现工业遗存特色;
2、铺上竹木甲板,局部砌出种植池,植入其它元素,建立人性化休息系统,使游人可舒适停留,眺望黄浦江原生湿地景观和对岸上海城市天际线。
3.为阻挡江风的吹袭,平台上还竖起一片片嵌有玻璃的钢板。平台两端以及临水一侧种植有芦苇和荻,将平台融入滨江湿地之中,尽显野趣和自然。
- 上一篇:上海适合十个左右的人游玩的公园
- 下一篇:河口鸣翠湖湿地风景区什么类型的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