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城市景观设计-分享最新的景观设计案例

您现在的位置是:美城市景观设计 > 校园环境 >

校园环境

校史馆的建筑案例

发布时间:2021-06-30 14:40校园环境271次浏览
1)同济大学校史馆景观规划简介 (1)同济大学历史 同济大学由1907年德国海军随舰医生埃里希·宝隆创办;1996年与上海城市建设学院和上海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合并;2000年4月又与上海铁...

1)同济大学校史馆景观规划简介
(1)同济大学历史
同济大学由1907年德国海军随舰医生埃里希·宝隆创办;1996年与上海城市建设学院和上海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合并;2000年4月又与上海铁道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同济大学。目前是一所拥有理、工、经济、管理等学科的全国综合性大学。
(2)校史馆选址
同济大学校史馆坐落于上海市杨浦区四平路同济大学本部校区东北部,是校区建筑沿四平路城市界面的节点之一。其与百米高层综合楼、设计院办公楼、教学北楼、行政楼共同围合近4000平方米的绿化景观广场。广场下地下车库与综合楼地下室连为一体,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3)同济大学校史馆项目简介
同济大学校史馆建筑面积1395平方米,地上3层,建筑高度13.76米,于2007年5月——同济大学百年华诞之际建成并投入使用。通过近千张历史照片、150多件实物、模型,系统展现了同济大学自建校以来一个世纪的风雨历程。其建造旨在向全校师生、校友和社会提供一个展示同济风雨同舟百年历史及严谨求实办学传统的平台,展现其厚重辉煌的过去,桃李芬芳的今天和光明灿烂的未来。
2)设计构思
同济大学校史馆设计秉承”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原则,充分融合区位环境、建筑功能、交通流线等要素。根据建设规模和广场视线分析,建筑主体呈长方形,层顶为黑色陶瓦四坡顶,坡度30°。外墙实体墙面以青砖包裹,以传统的建筑语汇营造庄重、朴实的历史氛围;从校园总体流线分析,为迎合来自西南向(东大道)的校史馆主要参观人流,在主体中部嵌入呈60°夹角斜交玻璃体和横贯中部的带状采光廊,界定主入口方向和内部交通节点。简单的形体处理使晶莹通透的玻璃体成为视觉焦点,强调主入口的识别性,增添建筑主体的飘逸感与时代感。传统与现代建筑语汇对立统一,和谐共处,体现稳健而不失灵动、庄重而不乏个性的建筑性格。
建筑材质、色彩和立面细部刻画延续同一理念。竖向凸体和条窗具有韵律感和节奏感,屋顶1.5米挑檐端庄典雅;竖明横隐的玻璃体竖向构件错落有致,与之呼应。12mm和18mm两种厚度的定制毛面砖勾勒墙体横向线条,光影交错,时隐时现。竖向条窗窗槛墙石材拼贴,以校史馆屋顶平面投影为原型,简化为主题装饰图案,赋矛建筑深厚的内涵。
3)同济大学校史馆景观设计 (1)空间设计上
同济大学校史馆设计秉承”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原则,充分融合区位环境、建筑功能、交通流线等要素。根据建设规模和广场视线分析,建筑主体呈长方形,层顶为黑色陶瓦四坡顶,坡度30°。外墙实体墙面以青砖包裹,以传统的建筑语汇营造庄重、朴实的历史氛围;从校园总体流线分析,为迎合来自西南向(东大道)的校史馆主要参观人流,在主体中部嵌入呈60°夹角斜交玻璃体和横贯中部的带状采光廊,界定主入口方向和内部交通节点。简单的形体处理使晶莹通透的玻璃体成为视觉焦点,强调主入口的识别性,增添建筑主体的飘逸感与时代感。传统与现代建筑语汇对立统一,和谐共处,体现稳健而不失灵动、庄重而不乏个性的建筑性格。
(2)环境意象上
绿地设计建筑材质、色彩和立面细部刻画延续同一理念。竖向凸体和条窗具有韵律感和节奏感,屋顶1.5米挑檐端庄典雅;竖明横隐的玻璃体竖向构件错落有致,与之呼应。12mm和18mm两种厚度的定制毛面砖勾勒墙体横向线条,光影交错,时隐时现。竖向条窗窗槛墙石材拼贴,以校史馆屋顶平面投影为原型,简化为主题装饰图案,赋矛建筑深厚的内涵(如图2-1)。
(3)绿地设计上
校史馆位于广场北侧,作为校区北大道视觉对景,与由北大道串联起的三好坞(校内公园)、文远楼及其南草坪、教学北楼及其北侧绿带等,构成空间有序、生机盎然的生态型校园环境。
4)内部空间
馆内主要内容包括入口门厅、位于各层的8个层厅及辅助设施,三层设部分管理办公室。以小型规模的展馆承载百年同济的历史,同济大学校史馆展示流线的组织力求简明、紧凑。以设置于带状采光廊的通透观光电梯为枢纽,两端的步行楼梯为辅助,从首层门厅起呈逆时针方各形成串联8个展厅的常规参观流线。玻璃体、采光廊、空中连廊等活跃元素构成趣味空间,提供观众间歇休憩场所和至各展厅和门厅的便捷交通。 室内地坪选用仿石地砖和仿古木地板相间,墙体延续室外毛面砖贴面做法,天花采用便于布展的规则透空钢构格栅,营造平和、恬静、舒适的展示空间。 1)北京大学历史文化
北京大学,又称北大,创办于1898年,最初的名字叫做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与清华大学一起被认为中国的最高学府,在亚洲大学中也是独树一帜。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等运动的发起的地方,也是多种政治思潮和社会理想在中国的最早传播地,享有极高的声誉和重要的地位。
2)北京大学校史馆景观规划简介
北京大学校史馆位于“燕京大学旧址文物保护区”的范围内,北邻化学南楼一座古色古香的古建筑,西向自然天成的荷花池,东靠立有“三一八烈士墓”的土丘,南有一条小河沟将地段和立有塞万提斯像的广场相分隔,地形为三角形,用地面积3400平方米。新建筑、古建筑及周围的墓碑、塑像等人文景观和谐地共处,周围的荷花池塘、树林松柏等自然景观相互融合。
3)北京大学校史馆景观设计
(1)在整体设计上
北京大学有其非常严整的肌理,空中俯看北大校园主要以建筑群构成了东西南北正交格网。在这一整齐的格网中,穿插着形状自由的未名湖。因此每一个新建筑欲完美的融入校园环境中必须遵循这一正交格网。因此校史馆采用和古建筑相同尺度的矩形,和老化学南楼成90度摆放,从而使得老燕大“外文楼”、“办公楼”、“化学南北楼”、“档案馆”的尺度得到延续,同时也将“三合院”外部空间围合方式得到延续。新建筑在尺度和体量上非常尊重老建筑,因此新建筑在这一特定的场所中出现并不突然。
(2)环境意象上
在北大的荷花池边,目光穿过碧绿的荷叶,远望绿树掩映中的那幢新建筑。经过抽象、简单处理的灰色屋顶与紧邻的古建筑和谐统一,校史馆的两面主墙体全部由净面玻璃组成,远看屋顶好似飘浮在空中,以此大大弱化了这幢新房。建筑轻巧通透,周围的景观反映在玻璃墙上,使本来局促的空间舒展敞亮。通透的玻璃墙体使户外的山水、树木,古建筑及周围的纪念雕塑在视觉上互相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站在校史馆的玻璃墙内向外眺望,不远处荷塘中的荷叶荷花顾盼生辉,近处古老的建筑一览无余,室外优美的环境毫无阻碍地映入观者眼中,如同浑然天成的展品。
(3)生态景观设计上
充分利用自然给你的东西——这种思路设计中贯穿始终。校史馆因为主体展馆都在地下,为了解决采光、通风,建筑的东侧设计了一个下沉的庭院,地下一层变为了半地下,室内可完全采用自然光,如同在地上一样,既节省了能源,又使工作在室内的人员没有与自然疏离的感觉。在地下二层,更是从地面直接引入一束自然光,使展室没有了地下深处的沉闷、压抑感,射入的阳光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地下转换着位置,让人感到大自然的存在。 1)台湾大学历史文化
国立台湾大学(英语: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NTU),简称台大,前身为日据时期之台北帝国大学,是一所创立于台湾地区的全科性公立综合大学,亦为全台湾规模最大的研究型大学。
2)台湾大学校史馆历史
台湾大学校史馆位于校园东门入口,南面椰树大道,北靠傅钟广场,东临农业陈列馆,西毗文学院,校史馆(旧总图书馆)起造于1929年台北帝国大学(1928.3-1945.8),历经五次扩建终至今日规模。1998年夏,总图书馆迁至椰林大道终点的新馆,该建筑转交文学院使用,同时也被台北市政府指定为市定古迹保护。
3)台湾大学校史馆景观
(1)空间行为层面
校史馆吧北面为为傅钟广场,广场采相同铺面砖材,力求体现整体感,人行部分都采透水砖铺面,广场上可允许车行之路段则打硬底,防止车辆辗压沉陷。广场上人行空间和车行空间以缘石收边方式处理,藉以区别。广场人行空间禁止一般车辆通行。同时为了体贴老人与骑自行车的学生行走舒适,各广场皆设有平缓的斜坡以供利用,空间设计考虑到了人群的行为。
(2)环境特色层面
每年二三月椰林大道,校史馆门前的樟木,招展清新耀眼的新绿,春意盎然;而散落在校史馆门口的几株旒苏也争着繁花胜雪,一阵东风,却飘零满地,彷佛神女织络的冰丝。如果碰上明月高挂椰林梢头,那校史馆门前绿地准是最美好的月下花前。同时,停车也全部隐藏在灌丛间,将使椰林大道整体景观变得更整齐,体现了良好的环境意象。
(3)生态特色层面
校史馆门前小道尝试以生态的手法铺设一条符合黑森林的自然、野趣特色的步道。将旧步道原有的水泥块及柏油材料破碎运弃后,以校园内淘汰的树木固定用杉木支架为路缘、校园内修剪下来的树枝经过粉碎后的木屑为填充材料,铺设约5公分厚,作为步道铺面,营造出生态的步行空间。


校史馆的建筑案例

公益广告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