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方式能起校园环保作用
不论在哪个国家,大学生都是社会文明和思想浪潮的先锋群体,他们对社会进步的关注往往是前卫的、极富热情的,他们拥有更加单纯的社会责任感和充沛的创造力。
在中国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过程中,他们的作用尤为突出。他们关注社会问题,用敏感的眼光来看待社会上破坏环境的行为,同时,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中的一些就是自然科学出身,拥有更为专业的知识、技术和调查能力。
他们在学校和社会广泛开展各种环保宣传活动,并且身体力行,以更加专业的精神,对环境破坏现象展开深入的调查,呼吁更多的人都来关心和爱护我们的环境,鼓励更多的人参与环保事业,让大家共同感受身边清新、健康、绿色的环保氛围。这些对促进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形成符合现代人观念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和生存方式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对于那些环境学科的大学生来说,亲身参加实地污染调查这样的环保活动,不仅能够让他们更加全面的了解调查地区的环境污染现状,而且,通过自己动手动脑的调查分析,也可以更加坚定专业学习的热情和信心,感受学好环境专业知识的迫切意义和重要性,增强对环境问题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感。这些,对于他们毕业之后所从事的环保事业意义重大,因为他们中的某些人完全有可能就是以后的环境决策者,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责任感影响着有关决策的正确性。
二:大学生环保活动的误区
然而,有些大学生环保活动却极容易陷入误区,他们没有考虑投入的产出,活动究竟能够达到什么效果,往往在付出了激情和心血之后,却只落得个“环保秀”的名声。
且来看看他们的做法:要么是每年的地球日或者环境日,禁用一天两天的一次性筷子;再就是走上街头,应景式的发发传单,搞搞环保宣传;或者是简单的模仿别人,走长江,走黄河,走长城,甚至穿越多少省市区,他们披挂着响亮的横幅,艰难的行走着,以为自己“苦行僧”般的做法就是环保;还就是为了搞活动的需要,展出点图片,清扫出一块地方的垃圾;有的甚至一想到搞环保,就马上联想到捡垃圾。
有的大学生环保社团暑假还没有到,马上就联系新闻媒体,拉开很大的阵势,声称他们又要到哪个农村哪个乡下开展大型环保宣传活动,希望媒介能够给予广泛的支持和报道。其实,他们中很大一部分的“环保下乡”活动都相当的盲目,他们只管自己到过了,跟当地的环保部门联系了(甚至拿到了公文,盖了公章,活动也在环保部门的热情陪同下进行的),传单发过了,甚至问卷调查也做过了,照片也拍了,活动搞得相当的热闹,就是没有考虑到自己的宣传效应有多大,究竟有没有落到实处,起到了什么作用没有。
的确,他们也发现了很多的问题,譬如当地的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乱砍乱伐树林继续存在,污染小金矿还在偷偷开采,水体污染严重,小型化工厂污染了农民的耕地等等。但他们也仅仅只是发现了这些问题而也,他们可以在实习日记或者报告里大肆描绘和渲染那里的环境有多么的糟糕,指责和感叹那里老百姓的环保意识是多么的差劲,因为缺少资金那里的环保官员的工作又是多么的无奈等等。
当然不能够完全指责我们的学生,一方面也有体制的原因。但我们能否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能否换一种方式,换一种思考层面呢?譬如在下乡宣传“生态可持续发展”,告诉当地农民不要乱砍乱伐树林、围湖造田的时候,也帮助他们弄清楚什么是“生态补偿机制”;告诉他们环境法是什么,帮他们分析哪些现象属于环境侵权行为,当他们的环境利益和权益因为别人污染的侵犯而受到损害时,应该采用哪些适当的方式,要懂得用环境法律来保护等等。另外,他们还可以根据掌握的实际调查资料,加上所学的环保专业知识,积极的向环保部门以及其他的政府部门,提出自己的思考见解和主张,积极的遏制和改善那逐渐恶化的生态环境。
这比起那些单纯的拉条幅,喊口号,片面的追求媒体的宣传效应,更扎实更有影响力,也更容易深入民心。
三:大学生环保活动的处境
当然,对于那些有热情有思想的大学生,他们的环保活动理应有很多种,我们不能够给出一个固定的限定框架,要求他们必须做什么,应该做什么;即使是对于那些偶有“作秀”成分的环保,也不能够一味的苛求和责备,应该正视当前大学生环保活动的真实处境,积极的引导他们走出误区,发挥他们在环保事业发展中的独特作用。
目前,大学生环保活动的资金,一部分来自学校学院学生活动经费,一部分是环保社团学生们自己在校外公司企业所拉的“赞助”。学院的活动经费有限,很难拿得出一大笔钱来支持学生很大的环保活动项目,所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使他们真有能力搞些调研环保课题,也没那个资金支持。现在的公司企业也都讲究“投入与产出”的经济效益,他们并不会因为你们是无私的搞环保,是无偿的付出,自己也应该“无偿”的投给你一大笔钱,他们之所以投资,要的只是自己声名的传播,关注的是有几家媒体的报道,那报道中是否会出现他们的名字。
大学学生环保社团制度的不完善,也是目前大学生环保遭遇尴尬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学环保社团一般由大学各学院关心环保的学生志愿者组成,他们来自各学院、各专业,人员分散,加上由于考研升学毕业等因素的影响,组织的换届现象非常严重,这样就导致了几个问题:一是人员管理不太方便,开展活动的时间安排也不太灵活;二是由于频繁换届导致了组织管理体制的大变动,通常是一届人毕业退下了,下一届的组织制度活动安排要重新来过。大学有些社团环保活动开展不起来,或者只是在环境日等固定的时间象征性的搞一些环保宣传,与这些因素不无关联。
在我国,大学生环保活动,一般都还是以单个的社团或者学院为单位,各自为阵,单独开展活动。一个社团或学院开展了活动,另一个也不甘示弱。你在街头发了传单,我也拉起大旗搞宣传。他们往往忽略了团体效应,忽略了相互间的协作和经验交流,缺乏与外界的沟通,活动开展得封闭而被动,没有真正起到活动的影响和号召作用。
四:大学生环保活动的出路
“香港地球之友”的总干事吴芳笑薇女士在接受《东方时空》记者采访时说,“我们在呼吁人们的公德心的时候,更应该用正确的道德观、伦理观来约束考验自己。”“哪怕我只是保住了一只小动物,哪怕我只是救活了一棵树,哪怕我只是使小朋友多呼吸了一口新鲜空气,只要我真诚的付出,我一颗真诚的心,就已经打动别人了。”
我觉得我们大学生的环保活动也应该从我们自己做起,从小事情做起,不要过多的追求回报,因为我们只有自己有一颗比较积极比较端正比较热忱的环保心,才能更多的去要求别人。
我们大学生首先要转换我们自己还比较传统的环保观念和意识,认识到环保不仅仅是不污染环境,还包括“不浪费资源”,包括“资源的循环利用”,包括“产品的清洁生产”等等,自觉的把环保习惯容入到我们现在和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去,从而去影响和带动更多身边的人来关注和参与环保,让环保成为我们大家共同的生活工作习惯。
我们的大学生环保活动也不应该只局限于固定的模式。譬如在学校里面,我们除了开展环保图片宣传之外,还可以有其它更多的形式,例如号召学校师生注重自己的环保行为啊,放映环保影片啊,举办自然摄影比赛啊,开设环保书籍阅览室啊,监督学校食堂一次性泡末餐具的取缔啊等等;在校外的就更多了,什么家乡环境变化的调查,湿地的观测和保护宣传,在附近中小学开展义务环境教育活动等等,形式多样,不一而足,唯一的要求就是要有的防矢,针对实际情况灵活的安排。
除了环保活动,有条件的大学还可以联合学校的力量开办大学环境教育选修课,由我们的老师或者就是比较有环保经验的同学上台讲课,向大家传输一种新型的环保理念。让大家在这种开放的课堂中接受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树立保护环境的道德观和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引导未来社会建设者们将科技、建设、环保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跟学校其他的学生社团一样,环保社团也应该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和活动章程,好的传统制度要保留下来,好的活动经验也要继续发扬光大,在组织人员的安排上,要合理“接茬”,避免换届带来青黄不接或者大变动的出现。
至于大学生环保活动的老大难“资金问题”,我们一方面可以寻求社会的经济资助,另一方面,也可以吸取目前国内外一些优秀环保社团的“项目经验”,即从小环保项目做起,依据实际的情况制定合理的环保项目规划,然后向一些环保基金组织提交申请,得到环保活动开展所需要的资金支持。象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IFAW)、“香港地球之友”等大型环保组织在国内对许多学生环保项目都提供了资金支持,前不久刚启动的“自然之友”的“蒲公英”环保小额资助项目也对学生环保组织展开温暖的怀抱。我想,随着大学生环保活动的深入开展和真正的落到实处,以后一定会有更多的组织或者社会团体来提供资金支持。
这样,学院和学校间的社团就应该注重社团间的协作和交流,联合起来做一些项目,一方面是资金申请比较容易,另一方面,众人拾柴火焰高嘛,联合大家的力量,号召力更大,影响面更广。有时候,我们缺的不是环保常识,而是大集体造就的一种环保氛围。
在活动的过程中,困难是不可避免的,但只要我们脚踏实地的干好每一件小事情,一步步的实现预定的小目标,最终,我们一定会有所收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