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摆自动售货机可认可吗?
中国学校的围墙与大门相对校内心脏部分是边缘或外围,很少与主体建筑相连。而在西方,学校大门两边往往不是围墙,而是学校的实体建筑。更准确的说,学校大门与其他实体建筑融为一体,边缘与中心的传统色彩不如中国文化那么浓。中国大学一般都建有行政办公大楼,它往往是独立的、突出的建筑。办公楼多地处显眼地带或全校的中心地带,不论在建筑造型或室内装修上都是超出一般教学楼的。而在西方,人们在许多大学校园建筑群中,是不易分辨出校长办公楼的;专门、独立而显赫的办公楼也不普遍。这些行政办公机构常常设在大教学楼内。领导管理层和教学科研在空间不是隔离而是接近,这可以说是西方文化中亲民性、平民性的一种表现。(3).以“师”为本与以“生”为本我国教室几乎千篇一律的长方形平面。教室一侧前后开门。室内布置一般分两部分,前面是教师的讲台,后面是学生的课桌。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侧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这种设计思想可以说是来源于中国古代的书院。如岳麓书院中,讲坛设在台基之上。台基不但宽大而且比平地高出数尺,突出了讲坛主人的中心地位与意义,产生了视觉上的凝重感和心理上的庄重感。在西方,应该说传统上也以这种长方形教室为主体。但今日他们已意识到了这种建筑模式对教学的不利影响,因而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所谓开放教室、活动教室、蜂窝式教室等就是其中的典型。西方一些学校的教室采用圆桌形排列,便于师生交流、学生交流,弱化了教师中心主义。在所谓的开放式教室(open classroom open-plan schools)中,传统教室的前后之分被打破了,课桌椅的安排能使学生相互交流,学习环境显得轻松自如。有些教室与资料室、工作间、洗手间直接相连。设计时既考虑了功能性,又方便了学生的使用,充满了人情味。(4).交流空间的缺乏与“泛教室”概念我国20世纪50年代校园规划主要学习前苏联的模式,大多采用轴线对称手法与院落式建筑群体组合,以道路作为功能区划分的界线,使建筑与建筑之间,建筑群与建筑群之间缺乏联系。校园建筑与空间各自为政,零散而不完整。整体风格严肃整齐,空间分离、呆板,缺少学生驻足小憩、谈天说地的人性化的交流空间。这与中国传统教育模式注重理论学习,轻视科学实验;注重对学生共性要求的培养,抑制学生个性的发展不无关系。虽然有些教学楼建有宽阔的大草坪、优美的内庭院,但是在这里却很少看见师生们促膝交谈的景象。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些方正、孤立、均质的空间并不是真正的交往空间。这样的空间毫无指向性和停留性,缺乏变化和安全感,只能沦为一大片通过性的空地,成为一片建筑奢侈的配景。这不能不说是我国校园建筑的一大失误。而西方建筑师在营造交流空间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建筑的廊道、大台阶、屋顶平台和楼梯等建筑元素都被扩大成为了交流空间。(右图为剑桥大学生活区) 这些空间少了具有纪念意味的场景而更多的是尺度亲切的小环境,在开放的同时还具有一定的空间领域性,既有其内在秩序而又不缺乏变化。这种空间让教学走出课桌、黑板的局限,我们不妨称之为“泛教室”。“泛”在校园建筑内,注意设置多种宽敞、舒适的交往空间,安排了许多室内、室外的各种适合师生停留、小憩、谈话的场所、空间、角落,并放置了舒适的座椅、沙发,有条件的地方还设置了自动售货机或小卖部。这种良好的交往空间,无疑会给师生创造出更多的交流机会。各种信息、知识、思想在此交流、传递和碰撞甚至冲突,从而达到智慧的升华。4.创造新世纪的校园建筑文化通过以上的比较,可以看到西方大学校园建筑文化突出“以人为本力”这个特点,重视校园整体风格的审美效果的延续,做到了校园生活与社会生活的交叉融合,物质环境与人文环境的高度协调统一。比较中西方大学校园建筑文化的基本差异可以看出,中西不同的建筑风格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独特的表现韵味。要创造出我国优秀的校园建筑,就必须在借鉴西方优秀校园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努力将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巧妙的融入其中,把民族的、时代的、发展的诸要素结合起来。在当今全球化的环境中,建筑的跨文化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广泛与迫切。现实也表明,外来文化只有与本民族生活习惯相符,与本土自然条件相适应才能被接受;本土文化只有进行广泛的对外交流吸收,才能保持其青春与活力。加强文化的“交流”而不是“取代”,促进“多元化”,而不是全球文化的“均一化”,这样才能促进人
- 上一篇:吉首大学校园环境怎么样?
- 下一篇:校园推广有那些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