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工学院新校区的环境规划咋样呀?
湖南工学院 2004-2010年基本建设规划 二零零四年九月 第一章 学校概况 湖南工学院(筹) 坐落于湖南省第二大城市-----衡阳市,是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 于2003年12月由湖南建材高等专科学校和湖南大学衡阳分校合并组建而成,学院行政隶属于湖南省经济委员会。 湖南建材高等专科学校始建于1978年,原为衡阳市人民政府主管的衡阳基础大学,1985年改由湖南省建材局(后更名为湖南省建材行管办)主管,更名为湖南建材工业专科学校,1993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湖南建材高等专科学校。 湖南大学衡阳分校始建于1975年,由湖南大学创办。1978年湖南大学由国家一机部接管时,湖南大学衡阳分校改由衡阳地区主管。1994年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湖南大学衡阳分校改由湖南省二轻工业总公司(后更名为湖南省城镇集体工业联社)主管。 两校合并后,学院由新校区、西校区和南校区三个校区组成,总占地面积1589亩,校舍建筑面积约63万平方米(新校区48万平方米),其中教学实验及行政用房面积约32万平方米(新校区28万平方米),学生公寓及附属用房面积约28万平方米(新校区20万平方米)。新校区第一期工程共18万平方米建筑项目将于2005年9月1日之前投入使用。 学院现有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4200余万元,各类实验室100余个,校内实习工厂两个,多媒体电化教室座位数1460座,语音室座位数420座,计算机2500余台;图书馆拥有印刷型图书754万册,电子图书57万册/种,电子阅览室2间,计算机74台;西、南两校区均已开通功能强大的校园网,拥有较好的现代化教育技术应用平台。 学院面向全国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20089人;现有在职教职工8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490人,教授99人,副教授169人,博士79人,硕士495人,另有在读博士9人,在读硕士140人;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省级青年骨干教师及培养对象30余人。学院设有6个教学院系,70余个本专科专业(含机械设计与制造、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安全工程等5个“专本沟通”专业),形成了以工为主,涵盖文、理、经、管等其他学科门类的专业布局。近年来,学院结合专业设置的现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专业集群化建设为宗旨,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强化专业内涵建设,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电子信息类、建工类和管理类等三大专业群。在专业建设整体推进的同时,加强了重点专业建设,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明显的办学优势和特色。如安全工程专业被确定为省级重点专业,工商管理专业为首批省级重点建设专业。 学校大力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机械系注重产学结合,与湖南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举办“三一重工”班,双方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人才培养过程、毕业生就业和教师参与生产实践等方面密切合作,开创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新模式;工商管理系紧密结合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以满足求学者的求学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构建了“生本教育模式”,并与衡阳雁城宾馆签署了联合办学协议;计算机科学系推行“合格+特长”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必需、够用的基础理论知识为平台,制定教学计划、设计课程体系,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软件开发和应用能力,使学生在毕业时达到创新能力强、动手能力强、适应能力强的要求;电子信息工程系以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为切入点,以电工电子实物与产品制作为突破口,实施了“四层次训练”的实践教学模式,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建筑工程系以施工现场为主课堂,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实施“零适应”的教学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00年以来,原两校代表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湖南省大学生田径运动会、湖南省大学生文化艺术节文艺会演、湖南省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湖南省高校软件设计大赛等各类赛事中屡获佳绩。其中湖南大学衡阳分校在2002年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全国一等奖;湖南建材高等专科学校连续三届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奖;两校英语等级考试及计算机考试过级率均高出湖南省同类高校的平均水平。良好的教学效果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湖南建材高等专科学校获得“1999-2002年度湖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荣誉,学校教务处被评为2003年度湖南省优秀教务处。 学院积极鼓励教师参与科研教改活动,科研经费和科研奖励金额逐年增加,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都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从2002年至今,共获得国家级科研、教改课题4项,省、部级科研、教改课题78项,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教学成果近70项,教职工出版专著、主编教材10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409篇。 自两校合并以来,由原两校领导班子组成的湖南工学院筹备领导小组团结务实,勤奋开拓,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院内机构和财务的合并,并采取有力措施,整合两校区原有的人力、财力、物力等各类资源,在改善办学条件、增强师资建设、加大教学仪器设备投入的前提下,集中力量建设新校区,力争早日通过教育部的“升本”评估。努力把我院建设成为以工为主,工、经、管、文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鲜明办学特色和较强科技服务能力的教学型普通本科院校。 根据《湖南工学院(筹)2004-2010年事业发展规划》的要求,到2010年,学院全日制本专科生将达到20000人。在发展过程中,学院将重点建设好新校区,并适时解决老校区的土地与资产处置问题,完成两个老校区的整体搬迁。力争至2010年,把湖南工学院建设成为具有较高文化品味、环境优美、功能设施完善、布局科学合理及学习、工作、生活环境舒适的生态化、信息化、数字化校园,塑造出具有“湖工”特色的校园新形象,为把“湖工”建设成为具有一定办学特色和较高办学水平的本科院校提供可靠保证。 湖南工学院(筹)新校区总平面图 第二章 规划依据、指导思想与规划目标 一、规划依据 1、《湖南省2010年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2、《普通高等学校办学条件指标》; 3、《普通高等学校规划建设用地指标》; 4、《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 5、《衡阳市城市总体规划》; 6、《湖南工学院(筹)2004-2010年事业发展规划》; 7、《湖南工学院(筹)2004-2010年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二、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 以国家教育产业政策为指导,以衡阳市整体规划为依据,立足衡阳,面向全省、全国,建设高水平的高等学校校园,实现环境生态化、景观园林化、校园信息化,从而提高城市整体素质与文化品味,促进城市功能的提升和均衡发展;以“勤学、务实、圆融、卓越”的校训为规划主题,运用现代规划理念,将湖南工学院(筹)建成一个生态化的、富含地域文化的、花园式山水校园。 在校园的规划过程中应当把握以下原则: 1、以《衡阳市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适应城市跨过湘江向东发展的战略,适时完成与强化衡阳市功能分区与布局,使湖南工学院(筹)校区成为衡阳市东部新区发展轴线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2、突出绿色校园特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并注重节约用地,向“低密、高容、立体化”方向发展,达到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 3、以现代生态型山水校园为设计框架,有机组织空间布局,促进生态环境、社会文化与高教产业经济三者的有机统一。 4、灵活可变,适应不同时段、不同背景的发展需要,既满足近期又可适应长远发展,同时还可适应现代大学开放性、多元化的需求。 5、充分体现地域个性,结合城市文化、校园文化进行规划,力争塑造一个具有衡阳地方特色、环境优美、功能齐备、层次丰富的新型校园 。 6、结合周边城市用地性质,充分考虑大学校园设施社会化服务、社会化管理的可能性,加强校园与地域环境的对话交流。 三、规划目标 (一)、规划总体目标 以“勤学、务实、圆融、卓越”的校训为规划主题,运用现代规划理念,结合衡阳的特色和历史文脉,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进一步整合学院资源,完善基础设施配套,优化校园功能布局,美化校园环境,将校园建成富含现代气息的“以人为本、生态化、信息化”的校园。 (二)、规划具体目标 1、校园功能分区优化目标 根据学校的内部功能分区以及考虑与城市总体规划道路的关系,将校园规划结构定为“六区、一轴、一带、一中心”。 规划以一条快捷环型道路作为校园主干道,联系各功能区,不仅有利于人车相对分离,同时也利于实现合理的动静分区。环形主路作为区分不同功能的界定:行政办公区、外事接待区、后勤保障区、学生生活服务区、体育运动区在“外”,核心教学区在“内”,并通过广场、院落、绿化、水面等空间要素进行有机渗透,完善校园环境从外围到内核、由“闹”至“静”的逐层过渡,使核心教学区保持舒适、宁静的环境氛围。 兼具为社会服务的项目或对外联系较多的项目,如体育馆、游泳馆等体育运动设施,以及外事接待、会堂等均设于临街或离校门不远的地段,保证对外联系的方便,同时减少对校园内部活动的干扰。 规划沿衡花路安排大片的绿化、水景开敞空间,沿衡酃路安排体育场馆,满足城市主干道沿街景观要求,使绿化景观达到与城市共享,同时有效地隔离了交通噪音,也使校外优美的自然环境渗入校园。 2、校园文化建设目标 标志性建筑、主题广场以及主题园的规划与建设,较好地表达了“勤学、务实、园融、卓越”校训理念,夯实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 规划在重视校园文化特质的景观设计同时,强调形成以校园主轴线为引导的空间景观及“中心绿园”为主景的绿化景观环境,并通过几何式和自由式构图方式,表达秩序与浪漫有机结合的人文精神。 3、信息化建设目标 按照“信息数字化校园”要求,校园建设要适应信息时代要求。教学手段、教学设施、教学方法都要适应网络化教学的要求,强调信息的交换与流通,密切学科和学科之间,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交融,发挥好多学科综合性的优势。建立校园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教育资源的充分共享。 4、开放目标 规划将创造优美的湖滨景观和城市轮廓线作为建筑布局的重要着眼点。校园以人工湖及体育运动区构成自然开敞空间,建筑沿城市主干道适当错落,以形成与城市的“对话”;在校园的中心绿带,以园林小品的形式,将衡阳的地域文化及湖南工学院(筹)的校园文化适当点缀,突出地域文化和校园特色。 第三章 规划构思与功能布局 一、规划结构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正发生着重大变化,一方面高等教育逐步推向市场,呈现产业化特征;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正逐步趋向素质化教育,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新的教学理念及教学体制的改变,要求高校面向社会,注重校园对外的交流与开放,讲求与城市的“对话”,因而导致了我院新校区的规划相对以往的规划理念,产生了较大的改变。 校园场地呈条形,东西短而南北长,城市交通性主干道均位于南北两侧,故从场地的走势看,其主要走势为南北走势。因此,在规划过程中应将校区内的主要功能区顺势分布:将要求便于疏散、便于对外的功能布置于场地的南北,而将联系紧密、相对封闭的功能区布于东西向,以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利用场所。 根据学校的内部功能分区以及考虑与城市总体规划道路的关系,将校园规划结构定为“六区、一轴、一带、一中心”。 六区分别为核心教学区、学生生活服务区、体育运动区、行政办公区、外事接待区、实验实习区。 一轴为贯穿校园南北的景观空间轴,由若干小空间松紧有致、排列有序的串连而成。 一带为利用现有鱼塘水面和酃渠进行整合,形成以曲水为主的校园中心生态绿化带,它穿插于教学区和生活区之间,形成校园内部活波、开敞、开放和交流的主空间。 一中心为位于校园中部的主空间,由大片水面与中心广场组成,形成校园的中心区域。 规划以一条快捷环型道路作为校园主干道,联系校园各功能区,不仅有利于人车相对分离,而且有利于实现合理的动静分区,从而使行政办公区、外事接待区、后勤保障区、学生生活服务区、体育运动区等校园环境从外围到内核、由“闹”至“静”的逐层过渡,使核心教学区保持舒适、宁静的环境氛围。 为了减少对校园内部活动的干扰,规划中将兼具为社会服务的项目或对外联系较多的项目,如体育馆、游泳馆等体育运动设施以及外事接待、会堂等均设于临街或离校门不远的地段,以保证对外联系的方便。规划沿衡花路安排大片的绿化、水景开敞空间,沿衡酃路安排体育场馆,满足城市主干道沿街景观要求,使绿化景观达到与城市共享,同时有效地隔离了交通噪音,也使校外优美地自然环境渗入校园。 二、功能布局 根据衡阳市城市总体规划,校园周边北部为规划中的城市交通性主干道衡酃路,其它均为城市次干道,只有南部的衡花路为现有道路,且校园南部有自然的小山丘相对,故规划考虑三个因素:1、结合现有道路建设,有利于启动。2、主入口从南面进,坐北朝南,校园景观易于组织。3、南面自然景观好。故规划将校园主入口设于南、北面,东西向作次入口考虑,其中北入口作为景观性入口。 结合校园周边城市用地功能,从便于校园分期建设以及便于实施社会化服务着手,规划将校园沿南北长轴向分为三段,形成紧凑而舒展的布局: 北段紧靠城市主干道,周边有城市的住居区和文娱用地,故规划将校园的体育运动区及实习工业园区布于此处,设立单独的出入口,既便于人流的疏散,又便于社会化服务。 中段较狭长,规划将核心教学区与学生生活服务区沿东西向布置,中间穿插中心绿地进行间隔,既加强了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又缩短校园主要的交通距离——教学与生活的距离。 南段为校行政办公区和宾馆接待区,用开阔的水面与核心教学区相隔,方便办公和外事接待,更能很好地形成校园的入口标志景观。 1、核心教学区 位于校园中部,是校园的主要功能片区,其外围以环道和穿插自由的水面作为界定,形成强烈的核心感和界域性。规划教学试验楼采取院落式的回形建筑布局、模块式结构,便于生长和拓展,各教学单元通过暖廊联系,形成风雨无阻的整体教学环境。建筑群之间形成大片的共享绿地,有利于改善教学区的环境质量。教学区建筑整体的风格简洁明快,形体高低错落有致,布局均衡舒展,体现出校园建筑既不失严谨又不失活波的个性。图书馆位于核心,是校园的主要风景;图书馆建筑与科技楼、实验楼形成一组高低错落有致,具有强烈标志性的建筑群体。 2、学生生活服务区 考虑校园规划学生规模为2万余人,故在校园东、西侧翼沿核心教学区成带状布置2片学生生活区,以适应有序组织校园秩序的要求,并减少高峰期人流交通的聚散强度。学生宿舍设计成公寓形式,南北向布置学生宿舍,东西向的房间为辅助管理和自行车棚。规划力求体现使校园成为陶冶学生情操、使之身心全面发展的生活家园的主旨,在学生生活区均设有中心绿地,并将食堂设于学生宿舍的中部,将学生活动中心、门诊所、商业服务设施等结合食堂设立。在学生生活组团对面布置相应的文体活动场所,如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 3、行政办公区 位于主校门的东侧,临近教学区又便于出入,使用方便。其东侧为学术交流中心,设有方便的出入口。 4、外事接待区 位于校园的西南角,设立单独的对外出入口。外事接待区主要包括短期培训中心及学院宾馆,为讲学专家提供住宿、生活之便。 5、体育运动区 基于方便学生生活区滚动发展、分期建设的考虑,将校园的体育运动区分片布局:体育运动中心集中布置在校园的北侧,而其它的体育设施场地则在学生生活区附设,方便学生锻炼。体育运动中心以体育馆、游泳馆及400m标准塑胶跑道运动场为主体,环以各类运动场地,与核心教学区以绿化带相隔,使之联系便捷且景色相融。 6、实习工业园区 位于校园的东北侧,紧邻衡酃路和东侧的城市道路,建筑布局采用庭院式布置,形成校园内的园中园,是学校科研开发、专业实践的良好场所。 7、绿化休闲带 以人工湖面为中心,堆土造山为背景,形成校园绿化生态休闲带。其作为校园的“绿肺”,将核心教学区和大学生生活区、体育运动区既分又合,完成校园由“闹”到“静”的空间过渡,同时也为校区营造了优美而雅致的校园景色和师生喜闻乐见的绿色休闲环境。 湖南工学院(筹)新校区功能分区图 第四章 环境景观规划 一、空间布置 湖南工学院(筹)新校区的整体空间布局结合功能区的不同要求着意于形成层次丰富、形式多样的外部空间,营造幽雅有序的校园空间环境。 新校区空间景观规划包含内外两个层次,即与城市大景观的呼应和校园内部空间景观序列的营造。 1、与城市景观的呼应 城市景观和建筑空间形态的呼应:新校区的规划将创造优美的湖滨景观和城市轮廓线作为建筑布局的重要着眼点。校园以人工湖及体育运动区构成自然开敞空间,建筑沿城市主干道适当错落,以形成与城市的“对话”;核心区建筑群以整体组合力求形成具有内聚感的空间形态;外围建筑采用小体量、灵活多变的形体,体现不同功能区的建筑空间特征;生活区的建筑布局则追求丰富而充满情趣的归属感。 校园公共空间网络:规划着重构筑核心教学区的系统化交流空间网络和生活区组群式灵活公共空间,通过中心绿化休闲空间连接,形成全校的公共交流空间体系。规划力图增强公共空间的可识别性,既注重其内在形式,也表现其外在轮廓界定:对广场空间而言,规划利用周边建筑界定出规则的几何形体界面,形成开敞而具有“安定”感的空间景观;沿各轴线则对公共空间元素进行序列组合,并通过院落空间,完成由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到归属空间的过渡,使空间组合与建筑群体间形成和谐而富于变化的交融。 新校区的规划注意各功能区建筑的相对密集程度,留出较大的完整地段进行集中绿化和景观规划,形成张驰有序的校园环境空间序列,努力创造一个生态型、公园化的校园环境。 2、校园空间景观组织 新校区的规划在重视校园文化特质的景观设计同时,强调形成以校园主轴线为引导的空间景观及“中心绿园”为主景的绿化景观环境,并通过几何式和自由式构图方式,表达秩序与浪漫有机结合的人文精神。 校园主轴线为联系主校门和中央广场的空间轴,空间序列由南至北依次为:主校门及入口广场--校前广场--校园南广场--教学区主轴广场--校园北广场等绿化景观环境。 二、绿化系统 新校区的规划强调绿色环境与人的活动及建筑环境的整合,力求体现“人与自然共存”的理念,形成人的活动能融入自然的、有机运动的生态机制。 规划利用现有的水面,将水系进行改造,南接南部的水库,西连酃湖公园之水,将现有酃渠适当进行改道拓宽,形成有源有脉、来去分明的生态水系。在水系的两侧堆土叠山,点石布木,做成穿插于校园各个区域的、有机的景观绿化系统,并运用建筑的围合与半围合,形成生态绿带、中心绿地、主题绿地、院系庭院绿地四个层次的绿地,用带状的道路绿地和水系加以连贯,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多层次的绿化系统,使整个校区建筑群与绿色开放空间形成了节奏分明、园景交融的校园整体环境。 新校区的规划结合人工开凿的湖面设置中心绿地,以环形主干道绿化带为引导,形成“四园、一心、一带、一环”的绿色主体系统,并通过绿廊渗入各个建筑群落之间,结合多种造景手法,构筑融入学生生活学习各层次的序列式的共享型园林生态系统,并与校外大环境融入一体,从而创造了既注重校园的环境塑造、又注重与外界的环境相互交融的校园的形象。 校园的绿化配置以突出自然平和的情致为目的,从中心向四周逐步由几何形态向自由式种植过渡,植物由教学核心区的规整种植逐步过渡到周围以自由形态为主的乔灌木组景。学园空间、宿舍组群空间采用不同的园艺设计或异类花木以表达各类风格,形成特有性格和识别性。 在植物种植上,新校区注重乔、灌、草结合和高、中、低有序的搭配,常绿与落叶按比例协调,形成和谐、丰富而具有极高生态价值的绿色生态系统。 校园四个主题园乔木以纯林为主,突出各自不同的季相和特色: 校园主题园之一:以桃、李纯林为主,混以少量枇杷、杨梅,突出春季季相; 校园主题园之二:以合欢、广玉兰纯林为主,突出夏季景色; 校园主题园之三:以腊梅纯林为主,突出冬季特色; 校园主题园之四:以桂花纯林为主,彰显秋日景致。 三、重要景区规划设计 新校区规划在重视校园文化特质的景观设计同时,强调形成以校园主轴线为引导的空间景观及“中心绿园”为主景的绿化景观环境,并通过几何式和自由式构图方式,表达秩序与浪漫有机结合的人文精神。 校园重要景区规划设计如下: 主校门及入口广场:面向城市干道――衡花路,对应对面的自然山丘,作为校园景观轴线的起点,是学校的重要标志之一。 校前广场:在行政办公楼与宾馆之间僻一广场,在中央界定的绿化林荫步道布置校训牌,作为校前区动人的景观。 教学区主轴广场:以两侧成组成团的教学楼相夹而成,主轴广场成带状空间,中间布置绿地,可组合校园主题雕塑群。教学区主轴广场两侧与院系绿地相连,并沟通教学楼的室内庭院,形成校园文化的主空间。 校园南广场:以图书馆、科技馆与实验楼围合形成的以大片湖面为主的中央广场是空间景观序列的高潮所在,以弧形大台阶、草坪、花坛群、大片硬地铺装、雕塑、树木组合而成,并坡向中心大水面。 校园北广场:位于体育区入口,规划在广场的中心布置个性鲜明的、具有湖工特色的标志性建筑,形成校园的标志性形象入口。 校园的核心绿化空间为以人工湖面为主景的“中心绿园”。绿园以曲折的水面、校园文化主题雕塑、疏密有致的乔灌木组景,以东部堆山为背景,为校园营造出钟灵隽秀的绿色休闲空间,有效地改善学校的生态环境,同时塑造了校园独具一格的形象。 图书馆处于教学楼群中轴线与中心水域之间,极富雕塑感的建筑主体成为校园主轴的对景,其临广场转换建筑空间,使校园主轴空间景观转换延续顺其自然。 校园辅轴线为东西走向,顺应学生区的主要人流流向,由西至东步随景移,与空间景观主轴线至中央广场相交接,和主轴线景观相辅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