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小学设置围棋兴趣和特长活动课的建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同时提出“要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这说明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正朝着针对性、适应性和实效性的方向发展,朝着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方向发展。
毫无疑问,围棋应该作为课程来研究和开发。围棋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古典文化,娱乐性、创造性、趣味性和竞技性使其得以绵延几千年而不衰,它的“益智教化”、“陶冶性情”功能更为人们所赏识。许多有识之士呼吁重视围棋的教育功能,使之进入中小学的课堂,让琴棋书画这四大文化艺术在教育园地上同放异彩。2000年,共青团中央宣传部和中国围棋协会共同倡导发起了“千宫百万”青少年棋艺培训和等级测试活动。2001年3月,国家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发文“要求在学校开展围棋活动”,指出“……有利于青少年学生个性的塑造和美德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操作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目前,全国各地开展围棋活动的学校在飞速扩展,据统计,仅在全国围棋育苗工程理事会登记的学校就达760多家。但事实上,小学围棋教学没有一个权威的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模糊,教学方法单一,入门教材内容繁琐、呆板、随意,没有一套真正适合小学起始年级的围棋教材。这些单位开展围棋活动基本处于自发状态,有的仅限于课外活动、兴趣活动;有的只是为了比赛而进行集训,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无限拔高。围棋教学没有从课程的角度深入、系统地去研究开发,只片面强调它的技术性和竞技性,而忽视围棋文化、历史和教育功能,围棋教学的方法体系和评价体系更是无从谈起,导致围棋启蒙的教学质量良莠不齐难以提升。因此,《围棋》课程体系的开发尤显紧迫和重要。
二、研究综述
对于棋类活动,革命导师列宁有一个著名的论断:“棋是智慧的体操。”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甚至认为:“不下棋就不可能充分增强智能和记忆力,下棋应当作为智能修养的科目之一列入小学教学大纲。”美国有学者撰文表示:“围棋不是一种单纯的游戏,它代表着一种生活方式,尤其在儿童的教育方面几乎可以和救世主相提关论。”
围棋在小学和幼儿园的生命力很旺盛,把围棋列入活动课或兴趣课。调查显示,儿童透过研习围棋和与别人对弈交流,除了可锻炼计算能力、逻辑思维及提高记忆力外,还可陶冶内涵、修身养性,同时训练左脑及右脑的发展。
韩国明知大学在韩国大学中排名前20位。1997年,明知大学最早把围棋作为一门学科搬上了课堂,并创设了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围棋系。2001年5月,有史以来第一个以围棋为主题的国际学术大会(ICOB)在韩国明知大学学术会议馆举行。
据悉,中国也已有多所大学开设了围棋专业。北京新桥外国语学校是经北京市教委批准建立的一所中外合作创办的外国语学校,开设国内第一个围棋运动管理专业。近年来,我国的复旦、南开、北师大、南京医科大、浙江工业大学、三峡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等高等院校相继将围棋列入选修课,一些重点高中、重点大学的招生也将围棋作为特长生来招收。围棋与智力的关系正在被人们逐渐认识并得到证实。
不过,国内外普及围棋教学目前也面临着不少困难,主要是教学模式、教材开发和教学评价问题。虽然有关围棋书籍不少,却还没有理论上自成体系的教材,阻碍了学校围棋教学的进一步发展。把围棋课程化,并加以研究和开发,已成为当务之急。
我们学校长期开展围棋教学活动,对围棋活动课的理论和实践积累了一些初步的认识。2001年以来,我们先后承担了诸暨市级课题“围棋教学对小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研究”和绍兴市级课题“小学围棋活动课教学研究”,其研究成果获诸暨市、绍兴市优秀教科研成果一等奖,学术论文“探索围棋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辅助作用”获全国中小学棋类教学科研论文评比一等奖。以上这些,为本课题研究的实施打下了重要基础。
我们试图通过对本课题的的深入研究,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建立围棋教学方法体系和评价体系,进一步构建围棋活动课自己的教学模式体系,形成校本课程,实现其整体功能、综合效应和应有价值,以促使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研究内容和目标
(一)概念界定
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学校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资源和课程资源,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由学校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多样性的课程。
“小学围棋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是结合我校的传统的地方资源优势,利用先进的教学设施和优良的师资队伍,顺应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探索小学围棋课教学模式和教材体系,凸现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为主要特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围棋教学活动,发展智力,陶冶性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构建围棋课教学的组织形式、基本环节、方法体系及评价方式,制订完善《围棋课程标准》,编写《围棋》教材。
(二)研究内容
1.《围棋课程标准》的研究与制订
《围棋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的依据和方向。
2.《围棋》教材体例研究及内容编写
教材是《围棋》课程实施的载体,体例和内容必须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3.构建围棋课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和组织形式
包括课堂普及教学和集训提高教学,传统教学和多媒体网络教学。
4.构建围棋校本课程的评价方式
包括对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和课程建设三方面的评价。
5.课程开发对教师教学和研究能力的影响
6.围棋教学对小学生思维和情感影响的研究
自古以来,围棋就有“教化益智”的特殊功能,对智商和情商有很大的影响。这一问题的研究,对围棋活动课的开设有积极意义。
7.围棋历史文化知识的教育功能研究
现行的围棋教学只注重围棋的技术性和竞技性,往往忽略围棋的文化历史的教育性,对其的教育功能挖掘甚浅,本课题研究将在这一方面做一些探索。
(三)研究目标
1.构建《围棋课程标准》和《围棋》校本教材体系,研制相应的教案集和教学课件。
2.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多种教学(训练)模式,形成和完善小学围棋教学的理论体系和评价体系。
3.通过系统传授围棋知识,结合学生的主体性活动,使学生掌握围棋基本知识,了解围棋历史文化,促进智力和思维的发展,培养创造能力,陶冶良好性情,提高综合素质。
4.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研究能力,培养一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围棋教师队伍。
5.为进一步实施校本课程开发和校本培训做好探索和研究工作。
目标框架图如下:
四、研究策略
(一)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主体,是保证围棋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条件。围棋部负责人何铁勇,业余4 段,国家一级围棋教师,诸暨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诸暨市学科带头人,诸暨市名师,有着十多年围棋教学的管理和实践经验。在师资问题上,学校贯彻社会聘任和校本培训两条腿走路的方针,确保队伍的优质稳定。近几年,我们打破地域界限,引进了多名外地高级围棋教练充实到教学中来。我们聘请世界冠军俞斌九段为名誉总教练,浙籍五段棋士裘瑜明为客座教练,定期来校指导;先后聘请福建省冠军蔡书平6段、全国晚报杯第六名梁伟6段、省优秀教练门中5段、学科带头人吴凌峰4段,成效十分明显。同时,我们积极开展校本培训,成立了“青年教师围棋研修班”,系统学习“围棋基础知识”、“围棋历史文化知识”、“围棋裁判知识”等内容,并且对配套幼儿园教师也进行了培训,努力做好围棋教学幼、小衔接的文章。
(二)加强围棋集训队建设
集训队的建设是本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采用“四结合”的方法来组队,即学生报名、家长自荐、班主任推荐、教练员选择,力争使所选队员在有兴趣的前提下保证质量。我们教练员根据队员水平,分成高级班、中级班和初级班三个组,对每个组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并分时段进行准对性的训练。
比赛是检验训练成果的一把尺子,是锻炼学生棋艺品质和心理品质的最佳手段,也是宣传学校素质教育成果的重要途径。我们遵循“以赛代练,以赛促练”的原则,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比赛。如:各级“育苗杯”围棋赛,各级围棋棋王赛,各级少儿围棋赛,各级围棋传统项目学校对抗赛。还组织学生参加“网上围棋对抗赛”和“成人少儿围棋对抗赛”。学校积极与企业联姻,成立了企业围棋队——盾安围棋队,为围棋教学的社会化发展做了有益的尝试。
(三)完善教学设施,引入“争章机制”
我校是“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围棋部充分利用先进的现代教育设施,为围棋教学和训练服务。多媒体教学设施齐全,校园网管理平台全面应用,“诸暨围棋教育网”和“铁勇围棋工作室”亮相互联网,并开通了网络围棋对局室——诸暨棋室。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网上对弈、网上答题,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了学生的学棋兴趣。
“雏鹰争章机制”是我校比较成熟的一种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制度,它贯穿于整个学习、生活过程。争章的过程就是对文化素质、身体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劳动素质等全方位的磨练和追求,教育效果非常显著。“雏鹰争章机制”引入围棋课堂教学和训练,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学棋的兴趣和教学、训练效果,另一方面也使围棋融入了学校的整体教育,密切与其他学科和老师的联系。
(四)广泛宣传,积极沟通
围棋教学的正常开展,除了需得到学校的大力支持,还需得到科任教师、家长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科任教师要积极支持,配合围棋教师开展围棋教学工作,为围棋教师的教学工作创造有利条件,如加强对学生的纪律教育,不随意占用围棋课教学时间,配合好围棋教师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关心爱护运动员的健康成长,积极支持本班学生外出参加各种围棋比赛等,是沟通教练员与运动员、学校与家庭的桥梁与纽带。我校还积极引导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支持学校的围棋教学工作,定期召开家长会,使家长及社会充分了解开展围棋教学的意义,并使其积极支持此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