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传承校园文化,提升文化品味?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修养,而且能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而语文学科是以中华语言文学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古诗教学是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提高学生古诗鉴赏能力是每一位高中语文老师都不能忽视的任务。古诗教学是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也是提升学生语文学科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主要手段。下面我将结合我的教学实际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该问题进行具体阐述。一、古诗诵读,体会音韵之美汉语是一门颇具韵味的语言,由汉语写成的文章平仄和谐、抑扬顿挫,具有不可言说的音韵美。而古诗词是中国语言文化中的经典内容,对韵律要求极高。朗读古代诗文是品味中国语言音乐之美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古典诗词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妨以诵读法展开古诗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和谐的韵律中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例如:在《诗经四首》一文的复习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就是以诵读的方式帮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韵之美的。首先,我以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回忆了《魏风·伐檀》《卫风·氓》《秦风·无衣》《小雅·鹿鸣》等诗的创作背景、表达的主旨意图和思想感情等内容。然后,让学生按照自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有感情地大声朗读诗歌,并以同桌相互点评的方式提升自身的诗歌朗诵质量。最后,利用多媒体电子教学设备播放名家朗诵音频,让学生在与名家朗诵的对比之中再次感受古代诗歌的音韵美。在这一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以朗诵教学法展开诗歌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对诗歌的诵读过程中形成对诗歌语言美的整体感知,在拓展了学生的诗歌鉴赏视角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诗歌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思考,提高了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二、诗句推敲,感受语言之韵“推敲”是中国古代诗人锤炼诗歌语言的主要方法,也是学生鉴赏诗歌语言之美的主要手段。古代的诗词大都是具有一定的格律和体制要求的,诗人在诗歌创作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到表情达意的需要,也要考虑到古诗格律的要求。因此,古诗在用字之上是十分讲究的,古诗文中的每一个字都是作者精心挑选出来的,凝练、准确、恰到好处,充分体现了中国语言包罗万象的语言美。例如:在《声声慢》一文的复习过程中,我就是以推敲诗歌语言的方式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语言美的。首先,我对学生说:“李清照是我国著名的女词人,她才华横溢、见识广博,创作了许多诗词名篇。但其早年诗歌创作风格与其晚年诗歌创作风格差异明显,你们知道是为什么吗?从风格上推断这首《声声慢》是李清照早年创作的还是晚年创作的呢?”在得到学生确切的答复之后,我又问道:“该诗的开头连用了四个叠字,这样好吗?达到了什么样的语言效果呢?”随后,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诗歌叠字用法。在这一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以引导学生对诗歌的创作时间进行推断的方式促进了学生对诗歌语言风格的思考,以对诗歌叠字表达效果进行分析的方式深化了学生对诗歌语言的认知,增加了学生对诗歌语言美的感悟,提升了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三、合理想象,感悟意境之妙诗歌的形式短小精悍,语言精短凝练。乍读之时,可能会觉得它表达的意思很少,可是细细品味却会发现里面别有洞天。这就是诗歌的意境美。品读诗歌的意境美是古代诗歌鉴赏中不可或缺的步骤,而要品味诗歌的意境之美,就要具备一定的想象能力,要能够在合理的想象之中准确还原诗歌的意境,感悟诗歌的意境之妙。例如:在对柳永的《八声甘州》一诗的复习过程中,我就是以联想教学的方式帮助学生感悟诗歌的意境美的。在带领学生通读全诗之后,我问学生:“在写这首诗时诗人是站在哪里的呢?他的面前又有什么样的景色呢?佳人妆楼颙望望的是谁?若佳人见到她等待的人她会说些什么?”在这一课堂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让学生对诗歌内容进行合理的想象,既促进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思考、活跃了学生的课堂思维,也促进了学生对诗歌意境的重建,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了诗歌的意境之妙。总之,要想提高高中生的古诗鉴赏能力、促进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就要优化高中古诗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课堂参与,丰富学生的古诗课堂体验,提升学生的古诗鉴赏兴趣,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不断提升。
一、挖掘学校的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任何一个学校都有自身特有的文化积淀。说到优点,说到文化积淀,有人甚至悲观地认为没有,实际上,不是没有,而是没有发现、没有坚持、没有放大。借用一句歌词,他们缺少“一双慧眼”。从静态地看学校的文化生态,即文化景观中体现的深厚的文化底蕴。现在的大多数学校少则几十年,多则上百年的发展历史。但不少学校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不自觉地抛弃了祖宗留下的遗存,代之以现代化的高楼,得到了高楼,失去了“传统”和“文化”;我们也高兴地看到少数学校在“创星”的过程中,努力恢复历史遗存,找回失去的历史,找到祖宗留给后人的积淀。有两所学校记忆犹新,一所是盐城的一所学校,他们在创星的过程中,建起了现代化的高楼,填埋了原来穿过学校的小河。在专家模拟评星时,有专家明确指出,你说你们学校有六十年历史,但我们看到的是全新的学校。不妥。在高人指点下,他们新征土地,恢复了小河,重新插上了杨柳,于是,学校找回了历史,校园有了文化,有了历史,有了生命和灵动。另一所学校是苏州十中。从清代苏州织造府和皇家行宫花园,到现代的“行知楼”、“季康馆”、“孝通图书馆”无不体现学校的精神文化传承和发展,成为学生学习的好地方。有人评价他们是“最中国”的学校。从动态上看学校的生态文化,即学校的文化活动是否有充分的选择性、活动的多样性。不得不说前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他领导下的帕夫雷什中学,自己制定实施了“教学大纲”,全校600多名学生组成了120多个兴趣小组,学生不但自由组合,而且可以任意流动,直到学生被真正的爱好吸引才停下来。现在,中国的校园社团正在兴起,特别是文学社团。我想,我们以传统优秀文化为载体的古风类社团大有可为。当然,我们的学校和老师要勇于担当,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传播和发展工作。二、恰当运用优秀传统文化环境陶冶学生在中国古代,“文化”有“以文教化”之说。在西方,也有类似的说法。据考证,“culture”(文化)一词初期有“栽培、耕耘、种植”之义,后来引伸出对人的性情陶冶和品德教养之义。由此可见,作为学校文化,我们不能静态地看老祖宗为我们留下了什么,更要看到我们为文化的动态生成和发展做了什么,用流行的话说就是在“在场”或“场域”中我们应该做什么。从本文的角度说,就是恰当运用优秀传统文化环境陶冶学生。梅贻琦曾说:“一地之有大学,犹一校之有教师也,学生以教师为表率,地方则以学府为表率,……(师生)所自然流露之一种风度,则始为学校环境以内少数人之所独有者,终将以一地方所共有,而成为一种风气;教化云者,教在学校环境以内,而化则达于学校环境以外。”他说得多好!他提醒我们要优化学校的文化环境,以优秀文化陶治和发展学生,以优秀的学生影响社会,落实学校的社会责任。在海德格尔那里,“存在”有名词与动词之分。认为名词与动词的区分具有语法之外的意义,他认为“名词和动词代表着不同接近问题的态度和方式”,“名词的方式倾向于把事物固定下来,是用概念的定义做出规定,并因而总是指向一个存在者,而存在者只是一个被压瘪了的存在”,而“动词的方式,它总是以一种走向未来的行动去敞开一个总是发生着的过程,存在者如其所是的那样生动和丰富。”在一定视角上看,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存在,应该有名词和动词的不同意蕴。从本文的视角看,用优秀传统文化环境陶冶学生更具有动词的倾向。所谓名校不只是校园硬件设施一流,它的校园文化环境潜移默化地发生作用的形式、内容、结果也是一流的。这启示我们,既要有现代化的办学条件,更要有促进学生发展的校园文化。这种文化要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必须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基础,结合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我们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的功能。三、优秀的传统文化要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学校教育的结果、学校的文化品位最终体现在学生身上,体现在学生的发展上。学生是什么?从一定角度看,学生是传统与未来的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节点。因此,他既要继承优秀传统,又要面向未来,创新发展。从这个视角上看,优秀的传统文化不只是学生成长的外部环境,更要内化为学生的素质。若干年前,哈佛大学校长伊利奥到南开大学参观,发现南开的学生仪态风度与他校所见不同,很不一般,很感兴趣,便问及个中原因。校长张伯苓领他到校门口的一面大镜子前,为他解读《镜箴》:“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听完,他恍然大悟,回国后专门介绍南开的做法。南开的《镜箴》大多数人都看得懂,大多数人也知道要这么做,但大多数学校却做不到。要问原因,大家心中清楚。素养教育带来了新理念、新实践。我们期待“创新”、“个性”、“包容”,我们更期待优秀传统的延续和发扬光大。以南开当年的标准,看今天的许多学校,情况如何呢?以南开标准的第一个层次为例,现在,不少中学男生头发太长,有的发型怪异,个别学生从头发看,男女难分;至于女生,烫发者有,染发者也不少,还有的超短的头发比男生还酷;充满个性的服饰难说什么叫整齐;至于纽扣不扣的男女都有。总的说来,看到不少“中性化”的男生,也看到不少“中性化”的女生。难怪有些媒体直言:“中国男子缺少雄壮激素”。其实,这不只是雄性激素问题,其中有我们的文化传承问题。因为淡化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教化,滋长了种种浮躁的行为,让我们的莘莘学子在成大器的路上增加了不少障碍。我们常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个性;播种个性,收获成功。也有人说,细节铸就成功。其实,不管做什么事都是从小事开始的,先哲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关注学生发展的方方面面,学校有责任、教师有责任、家长有责任、学生自己也有责任。有责任就好办了,难的是现在有责任心的人少了。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应是学校、教师、家长以及学生自己长抓不懈的事,必须从小事入手,从注重细节开始,除此之外,是没有其它办法的。我们认为,再好的名校也要发展,再薄弱的学校也有闪光点。在学校提升办学品位的问题上,我们要以继承和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抓手,充分挖掘学校的优秀传统文化积淀,恰当运用优秀传统文化环境陶冶学生,把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假以时日,我想,我们的学校会有文化的,我们的办学层次和品位会提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