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火币网中国交易平台-火币pro下载官方APP-火币是什么

您现在的位置是:火币网中国交易平台 > 居住社区 >

居住社区

《如何坐禅》

发布时间:2021-08-31 03:28居住社区195次浏览
分享到:一. 如何坐禅? 一般人大都以为禅的修练,一定要如老僧入定,眼观鼻,鼻观心,这样才叫“参禅”。其实,六祖大师说:“道由心悟,岂在坐也?”又说:“生来坐不卧,死...

分享到:一. 如何坐禅? 一般人大都以为禅的修练,一定要如老僧入定,眼观鼻,鼻观心,这样才叫“参禅”。其实,六祖大师说:“道由心悟,岂在坐也?”又说:“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禅,是不能从坐卧之相去计较的。你会禅,则行住坐卧,搬柴运水,乃至扬眉瞬目,一举一动,都可以顿悟,都可以见性。因此,参禅求道重在觉悟真心本性。参禅虽然不一定要打坐,但是对初学者而言,坐禅仍是参禅的重要入门。如何坐禅?首先应该了解各种坐禅的方法与常识:1要独坐静室:初学者参禅打坐,最怕干扰,因此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而且室内空气要流通,冷热要适中,光线要柔和,因为光线太亮了不容易安心,太暗则容易昏沉。2要盘腿结印:盘腿是禅坐很重要的一环,因为不盘腿,精神则不易集中。盘腿分为单盘及双盘。初学者如果无法双盘,单盘亦可,或将两叉而坐,或挂腿均可。腿盘好了,双手抄手结印放在肚脐下,可使气血通畅。3要宽衣松带:坐禅时,衣著以宽松、舒适为宜,尽量避免穿著西装、牛仔裤、窄裙等紧身衣裤,手表、眼镜、腰带等束缚身体的物件,都要松开或去除,使身体松弛,且不妨碍血液循环。4要摇身搓手:上座后,可以轻轻摇动身体,使身体保持在平稳舒适的姿势。两手可以交互摩擦,以提振精神。参禅不但要用心,还要用力,因为参禅打坐不是休息,不是睡眠,是用心用力参究真理。5要裹膝周全:坐禅时,可用毯子包裹膝盖,使其暖和,以防风寒入侵关节。6要平胸直脊:禅坐时,胸部要平正,背脊要直挺,不可弯腰驼背。坐垫要松软,厚薄随人而异,以能坐得四平八稳即可。背部不可倚靠他物,以免阻碍气血畅通。7要出气和顺:调息是修定的入门方法,初学者依“毗卢七支坐法”做好调身的基础后,紧接著就是调息。息就是呼吸。一呼一吸,出气入气要均匀和顺;气息未调,不宜坐禅,唯有气息和顺舒畅,心境才能平静安稳。8要看心不分:就是要看在自己的心,让心系于话头上,不要让心亡失了。如《佛遗教经》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此外,初学者还须注意以下事项:1要名师指导:参禅打坐,如果没有名师指导,盲修瞎练,容易出差错。2要自我察觉:禅,完全要靠自己洞察心机,靠自己当下承当。因此参禅要有大善根、大信心、大疑情、大奋志。3要虚心无求:我们的心如果能谦虚无求,犹如“朗朗晴空,不著一物”,则容易与禅相应。4要把持中道:六祖大师说:“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因此坐禅要能不著心、不著境、不著动、不著妄。也就是要保持一颗平等无分别的心,不落于好坏、是非、善、有无的两边。禅是健康之道,禅的功用可以开阔心胸、坚定毅力、启发智能、调和精神、净化陋习、强化耐力、改善习惯、磨链心志、理解提起、记忆清晰,尤其禅能令我们认识自己,所谓明心见性、悟道归源也。参禅的利益固然很多,但是有的人参禅打坐不得要领,有时候容易“走火入魔”,走火入魔的原因有下列几点:◆贪图神通:参禅打坐,不能贪图神通;禅定虽然可以引发神通,但是神通必须建立在慈悲心和守持戒法上。如果没有慈悲心,不能持守戒法,便容易著魔。◆自我闭塞:禅是洒脱、幽默、风趣,禅是非常活泼、开阔的。因此参禅的人不能自我闭塞,不能自我束缚;想不开、想不通,便容易走火入魔。◆邪知邪见:参禅旨在开发真如佛性,是为了要彻悟本来面目,为了明心见性、了脱生死、成佛作祖。但是有的人参禅是为了妄求神通,以此自我炫耀,甚至打击别人,这种知见上的错误,容易走火入魔。◆妄动散乱:参禅是为了调伏妄心,是为了找回自己的真心。但是有的人心定不下来,老是妄动、散乱,愈是参禅,愈妄想;愈打坐,愈烦恼。如此不但容易走火入魔,而且还会退失道心。因此,参禅打坐还未进入“定”境的时候,不妨辅以“五停心观”来治心:◆用不净观对治贪欲。不净观是指观想自他肉体的肮脏、龌龊,以对治贪欲烦恼的观法。◆用慈悲观对治嗔恨。慈悲观是多嗔众生观想由拔苦予乐而得到的真正快乐,以对治嗔恚的观法。◆用因缘观对治愚痴。愚痴的人就是因为不明白世间上的事物,都是因缘所成,因此产生执著;如果懂得因缘法,就会知道众缘和合的奥妙,就能转愚痴为智能。◆用数息观对治散乱。我们的心妄想纷飞,透过数息观,也就是数我们的出入息,让心系于一呼一吸,不但能够使呼吸慢慢均匀,而且能使妄心不再散乱,进而获致轻安。◆用念佛观对治业障。念佛观就是念佛的相好光明、功德巍巍、空寂无为,以对治业障的观法。以五停心观为禅修的基础,当修行一段时日后,可以透过“九住心”,勘验自己修行的进度。◆内住:参禅打坐时,最初系心一境,使心住于内,不外散乱。◆等住:最初所系缚的心,其性粗动,不能使它等住遍住,所以当心念对外在的对象起作用时,即于所缘的境界,以相续方便、澄净方便,令心遍住微细。◆安住:心虽然摄持令内住、等住,但是仍然还会有失念、散乱的时候,所以当心一外散,立即察觉,摄心还住于所缘中。◆近住:此时心已能做到不起妄念,心念不向外散失。因为妄念将起,就能预先觉知,先将它制伏,不令此心远住于外,称为近住。◆调顺:深知禅定的功德殊胜,了知色、声、香、味、触及贪、嗔、痴、男、女等十相是使心散乱的过患,因此,能将心调伏,不使流散。◆寂静:以内心的安定功德,止息能令心扰动的恶寻思及随烦恼,使心调伏,不再流散。◆最极寂静:由于失念的缘故,前面所说的各种不正寻思及随烦恼暂现行时,随所生起,能不忍受,立即除遣断灭。◆专注一趣:有加行,有功用,无缺无间,而定力得以相续。◆等持:由于数数修习的因缘,功夫纯熟,不由加行,不由功用,心能安住、任运相续,无散乱转。此外,临济禅师的“四料简”指出参禅打坐有四个程序:◆夺心不夺境:忘记自己,但没有忘记外境。◆夺境不夺人:泯灭外境,但没有忘失自我。◆人境两俱夺:人与境皆忘。◆人境俱不夺:人境俱不泯,道不离世间。无论“九住心”或“四料简”,禅者都可以依此测试自己,检验自己究竟到达那一个阶段。禅者在修学的过程中,会出现种种不一样的境界,因此过去禅宗有所谓“破三关”:◆初关:要能超凡入圣。◆重关:要能入圣回凡。也就是净土宗所说的乘愿再来,广度众生。◆牢关:凡圣俱泯。就是不著有,不著空,空有一如,一切都在平等之中。参禅打坐,如同人在山中,山在眼中,此中有分别,但是又无分别。参禅又如人在山顶,山在脚下,是我登山,是山登我?此中有高低,又无高低。所以,看起来禅只是一个打坐,可是这一坐并不简单。这一坐,三千大千世界无边的法界,就在我这一坐;这一坐,凡圣俱泯,人我双忘,身心脱落,彷佛回归自己本家一般,安然的稳坐于自己的法性之座,和十方诸佛同一鼻孔出气,遨游于法界性海之中,那真是无比自在的解脱境界!二. 如何知心如幻? 每一个人每天百般的忙碌,总是为身体而忙,甚至为别人而忙,却很少想到要修心养性,要为自己的心来忙。在佛经里有一个故事:有一位大富翁,生平悭吝,既不修身,又不修心。他娶了四个夫人:大夫人年老色衰,糟糠之妻,最不受大富翁的喜爱;二夫人擅于理家,平日操持家务,当初在穷困的时候,很是相爱,但是到了富贵时就渐渐忘记;三夫人年轻又有魅力,使这富翁相会欢喜,别离忧愁;最心爱的是四夫人,年轻貌美,与富翁终日恩恩爱爱,从不离开。有一天,大富翁身染重病,即将死亡,他想到自己万贯家财,妻妾儿女这么多,如果就这么一个人寂寞的死去,实在有点不甘心。于是在临终前,向最心爱的四夫人说:“四夫人!我平常待你最好,时刻不能和你离开,现在医生说我的生命已经维持不了多久,我想,我一个人死了多孤单寂寞。我请求你陪我一道儿死好吗?”四夫人一听,花容失色,大惊道:“你怎么会这么想?你年纪大了,死是当然的,我年纪这么轻,怎么能死?你对三夫人也不错,何不叫三夫人陪你去?”大富翁无可奈何,只得把三夫人请来,三夫人一听,吓得直发抖,连忙道:“这是不行的,我还年轻貌美,你去世了,我还可以再嫁他人,你何不叫二夫人陪你?”大富翁很失望,只有把二夫人找来,二夫人一听,连忙摇手说:“不能!不能!我怎能陪你死呢?这个家平日都是我在操持家务,我死了,这个家由谁来理呢?况且你过世以后,我还要替你举行丧礼。为了夫妻的感情,我会送你一程到山头,但是我不能与你一同去死。你还是找大夫人吧!”富翁没有办法,只得把他平时记不得的大夫人叫到床前,对大夫人说道:“大夫人!真对不起你,我过去对你太冷落了。但我现在一个人死去,在黄泉路上一个伴也没有,你肯随我一道儿死吗?”大夫人听后,非但不惊慌,而且很庄重的回答道:“嫁夫随夫,现在夫君要去世了,做妻子的我们,怎么好还活著,不如就跟你一起死去比较好。”富翁一听,感叹地说道:“唉!过去我都不知道你对我这么忠心,把你忘了。我对四夫人、三夫人爱护得比命还重要,二夫人我待她也不薄,到今天他们忘恩负义,当我要死的时候,竟然狠心离开我,不肯陪我死。想不到我没有重视你,你倒反而愿意永久和我在一起。唉!我太辜负你了,为 什么我不早些对你好呢?”这个故事中,从未离开的四夫人就是指我们的身体,平常我们为了这个身体,给它化妆、营养、运动,种种的爱护、照顾,但是,到了百年以后,这身体就不是我们的了。要再改嫁的三夫人指的就是会喜离忧的财富。平常我们也是多方积聚金钱,不肯舍离。但是当人死去的时候,再多的财富也带不去,最终还是要让给别人。要照顾家庭的二夫人就是指那些穷困时才思念的亲戚朋友,亲戚朋友在世间未完的事还很多,当人去世时,顶多在送葬的行列中走一程。从未获重视的大夫人就是我们的心。平常最不知照顾,可是,人生百年之后,“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能带走的,只有我们的心。心是生死的根本,心也是成佛作祖的力量。心有真心,有幻心,我们要“知心如幻”,真心才会现前。真心就是每一个人的本来面目。现在医学发达,有的人心脏有了毛病,可以换心。医学上的换心,换的是肉团心,现在我们所讲的,不是心脏的心,是我们每一个人,人人本具,个个不无,随我们五趣流转、六道轮回、天上人间到处来去的这个心。我们上天堂也是这个心,下地狱也是这个心。所以,我们要换心,主要就是把我们恶的心换成善的心,把坏的心换成好的心,把假的心换成真的心,把非的心换成是的心,把染的心换成净的心,把小的心换成大的心,把恨的心换成爱的心,把愚痴的心换成智能的心。不能“知心如幻”,就不能把幻心换成真心。心是我们自己的,可是,我们又何尝能懂得自己的心呢?在佛经里,佛陀以种种譬喻形容我们的心,今列举十种来说明:◆心如猿猴难控制:古人以“心猿意马”来形容心,心就像活泼浮躁的猿猴,生性好动,活蹦乱跳于林木之间,片刻无法静止。◆心如电光刹那间:我们的心好像石火电光,迅速无比,动念之间,驰骋宇宙,毫无障碍。◆心如野鹿逐声色:野鹿在荒野上奔跑,饥渴了,便四处追寻草原。我们的心就像野鹿一样,难以抗拒五欲六尘的诱惑,终日汲汲营营于声色犬马。◆心如盗贼劫功德:我们的身体如同一座村庄,五根是门户,而心就是这个村庄的盗贼,窃取我们的善事功德。如果我们能驯服心中的盗贼,使它归化柔顺,便能做心的主人,长养无上的功德。◆心如冤家身受苦:心是我们的冤家仇敌,专门替我们制造烦恼,使我们受种种的痛苦煎熬。所以,有一首诗说:“湛湛青天不可欺,未曾动念已先知,劝君莫作亏心事,古往今来放过谁?”◆心如僮仆诸恼使:心好象是我们的书僮、仆人,受到客尘的驱使,向外攀缘,产生种种烦恼,这些烦恼都能蒙敝我们的智能,束缚我们的心灵,使我们不得自在。◆心如国王能行令:心是身体的国王,能够指示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产生感官认知的种种作用。所以,眼耳鼻舌身都是听心的命令在执行任务。◆心如泉水流不尽:心好像泉水的源流,有泉源的地方,泉水涓涓流不尽。心里的智能泉源,具有无限潜能,蕴藏无尽的宝藏,如果我们能有效的运用,永远也不虞匮乏。◆心如画师描彩绘:《华严经》说:“心如工画师,能画种种物。”我们的心如善画的画家,能够描绘种种的图画来。心中希圣求贤,自然浮现圣贤的面貌;心如凶神恶煞,面容便如魔鬼罗刹一般的狰狞,所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相随心生”,就是此意。◆心如虚空大无边:我们的心好像虚空一样广大无边,“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心“亘古今而不变,历万劫常新”。所谓“心生则种种法生”,我们的心一生,诸法跟著生起;“心灭则种种法灭”,心一灭,万法跟著幻灭。因此,我们的痛苦或快乐,不是别人给我们的,是我们的心自己招感的。说到知心如幻,主要的,就是要我们莫以肉团心为心,莫以喜怒哀乐为心,莫以见闻觉知为心,莫以贤愚利钝为心。我们不要以为心脏、肉团心是我们的心,喜怒哀乐是我们的心,见闻觉知是我们的心,好坏智愚是我们的心。其实,这都是幻心,不是真心。所谓真心,如《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甚至于我们所造的罪业,在有为法的相上而言,罪业是存在的,但是,如果从真心本性上来说,罪业是空性的,妄心如果一灭,罪也就没有了。所以,有一首偈语说:“罪业本空由心造,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如果你用无心证悟了自心本性,心的本体本来就是清净的,是在圣不增,在凡不减的,因此你修行也没有增加功德,不修行也没有减少 什么。《五苦章句经》说:“心取地狱,心取饿鬼,心取畜生,心取天人。”我们的一念心中,具足十法界。从佛、菩萨、缘觉、声闻等四圣,到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等六凡。我们的心时而佛祖、菩萨、天堂,时而地狱、饿鬼、畜生,一天当中不知在十法界中来去多少回。你发了慈悲心、菩提心,那不就是佛心吗?不就是菩萨心吗?你想布施,你想为人服务,那不就是天人的心吗?你起了贪、嗔、愚痴,想算计人,想杀人、害人的心,不就是地狱、饿鬼、畜生吗?所以,在我们的一心之中具足十法界。以天台家的说法,十法界中,每一界都有十如是,所谓“百界千如”,因此往往在一念之间,一念三千,如果不能知心如幻,就找不到真心了。为 什么真心难找?主要的是,有的人“骑牛觅牛”,骑在牛身上,却忘记了牛在那里。或是“刻舟求剑”,船在大海里前进,一不小心,剑掉到海里去了,他在船上划个记号,要待有空再找;剑在此处掉入海里,却到彼处去找,怎么找得到剑呢?“镜里寻头”,在镜子里面找头,镜子里面的头怎么是我的呢?“水里捞月”,水里的月亮,你怎么捞得起来呢?所以,不要被表相所迷,被外境所迷,要知道,真实的月亮在那里,真实的头在那里。我们的心,对于爱嗔、是非,是没有标准的。所以,知心如幻,爱嗔那里有标准?因此,经云“三际求心心不见”,亦即过去、现在、未来三心不可得。“两眼看前眼不见”,两个眼睛看着前面,却看不到自己的眼睛。“画宝寻宝宝不见,风花雪月却常见”,就是说我们不能认识自己的真心,反被假心、幻心所迷惑。所以,《华严经》说:“大海之水可饮尽,刹那心念可数知,虚空可量风可系,无能尽说佛境界。”佛的境界是 什么?就是我们的真心。知心如幻,主要的,就是要我们找到自己的本来面目,找到自己的真心。所以大家有时候要能回头,不要光看到前面的世界,回头是岸,有时回头会找到自己的真心;要改性,改改自己的性格,性格一改,真心本性才能显现出来;要能转身,转身会有更宽广的世界;要换心,把如幻如化的心,换成如真如实的心,尤其重要。三. 如何不著心? 在〈坐禅品〉里,六祖大师告诉我们如何参禅打坐,主要的就是要我们“心无所住”;心无所住,就是不著心。心如何才能不住著呢?在《维摩经》中,维摩居士告诉舍利弗打坐的要点有三:◆要不依身:“智者观心,愚者枯坐”,参禅打坐不只是身坐,重要的是用心、观心。◆要不依心:打坐虽然要用心,但不能依妄心而动,甚至净心亦不可住著。◆不依三界:打坐时,对于欲界、色界、无色界的种种好坏,均不可执取。因为心有所染、心有所住、心有所执,不容易和禅定契合。所以,古德有云:“一念不生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难消。”只要我们能心无所住,一念不生,即使黄金也能消化;如果我们的心一直在回忆过去,贪著现境,幻想未来,真是滴水难消。因此,《般若经》中说:“菩萨于法,应无所住。”无住的生活才能任性逍遥,才能随缘放旷。在《大乘起信论》里,把我们的心分为“真如门”与“生灭门”。所谓“一心开二门”,我们众生与佛本具同一心性,只因无明妄动而生住异灭、迷悟染净之相。我们在生死里流转,生生死死,死死生生,驴腹马胎,六道轮转。这就是心生灭门。要杜绝生死流转,要成佛脱苦,要不生不死,那就要靠心真如门。如何才能进入心真如门呢?有时候,我们用肯定的入门,肯定自己的信心、真心、悲心、道心,从肯定里依真如门而入。有时候,从否定的方面来入道,所谓否定,例如无四相: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六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六尘:无色、声、香味、触、法,从否定里面无、无、无到最后,“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个真实的世界便能跃然呈现在我们眼前。因此,我们的心,有时候“即心即佛”,有时候“非心非佛”,要“非心非佛”,才能“即心即佛”;要“即心即佛”,才能“非心非佛”。我们在这个世间上,如果不能与真理契合,所谓“迷时三界有,悟时十方空,欲知成佛处,会是净心中。”参禅不能廓然大悟,即使坐破蒲团,依然迷而又迷。所以,你要知道在那里成佛?心一转即是。我们的心如果不能进入真如门,不能与自己的真心自性相合的话,即使参禅入定,有的时候也有危险。在佛经里记载,有五百位仙人,有一次在天空中飞行,忽然听到空中传来天女演奏美妙的乐音,这五百位仙人心一贪著,忽然失去了神足,一一坠地。这个故事说明,即使修禅,即使证悟神通,如果心有染著,还是危险的。佛陀的首座弟子大迦叶,是一个苦行头陀。有一次听闻屯仑摩甄陀罗王的琴声,他也不安于座,不由自主的跟著琴声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当时有人问他:“大迦叶!你是一个长老,又是头陀第一,大家都非常尊重你,你是一个很严肃的人,为 什么你一听到音乐,也会忍不住翩翩起舞呢?”大迦叶回答说:“我于人天诸欲,心无贪著,我的禅定工夫,确实已对人间、天上的五欲六尘等欲染,不起贪著。现在,屯仑摩甄陀罗王的琴声是智能之声,智能所作的声音等于是法音,因此,我一听,便忍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所以,心有所住,就表示禅定的功夫还不够。因为,住心容易生起嗔恨、贪欲、愚痴之心。住心就是心随境转, 什么样的境界,你的心就跟著境界转动。我们要想参禅,最要紧的是把握自己的心,让它不妄动,能自我安住,不要在外境上住心,这是非常重要的工夫。宋朝的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二人,他们对参禅都曾下过相当的工夫,对禅定也有很深的体悟。有一次,兄弟二人应朋友之请,去参加宴会。在宴会里,歌舞饮酒,种种的欢乐。哥哥程颢随缘放旷,跟著大家饮酒谈笑,唱歌跳舞。弟弟程颐看在眼里,认为自己是有道德的学者,怎么能随波逐流,跟这些俗人歌舞同欢?于是就像老僧入定,眼观鼻,鼻观心,道貌岸然的不苟言笑,一直到曲终人散。第二天,弟弟终于忍不住对哥哥抗议:“我们是规矩的学者,怎么可以随顺流俗,与俗人放浪形骸,酒肉歌舞?”哥哥叹了一口气说:“弟弟!你好辛苦喔!昨天的歌舞不是早就过去了吗?你怎么到今天还把它摆在心上呢?”哥哥虽然眼观歌舞,但心如“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弟弟虽然身不歌舞,言绝俗论,心中的葛藤却纠缠不休,反而障碍了道的清明。过去,也是在一个歌舞同欢的场合里,有一个修行人,面对种种的节目表演,他始终紧闭双眼,看也不看。节目表演一半,有人来收取观赏费,一个人一百块钱,这个修道者说:“我没有看啊!我何必要给钱啊!”收费的人说:“你怎么没有看?你坐在这里,不是在看吗?”他说:“我眼睛闭起来的呀!我没有看啊!”“喔!你没有用眼睛看,你用心看,那费用要加倍。”这是 什么意思?眼不看,心贪著,这也是不行的。有名的一休禅师,有一天和徒弟出外教化,途经一条大河,水势汹汹。岸旁有一位女子裹足不前,一休禅师很慈悲的把这位女子背负过河。事后禅师就忘记了这件事,但是徒弟却始终挂碍在心里。有一天,实在忍耐不住,于是向师父质问:“师父!你平常教诲我们要远离女色,但是几个月前,师父却亲自背负一名美丽的小姐过河,这是 什么道理呢?”一休禅师一听,桌子一拍,他说:“唉呀!徒弟呀!你太辛苦了。我只不过把那名女子从河的这边背到对岸的那边,不是早就放下来了吗?你怎么把那位女子背在心上背了三个月呢?你太辛苦、太辛苦了!”心有贪著,不能入禅,不能入定。过去,有一位郁多罗伽仙人,他本来想到一个树林里去参禅,但是树林里每天都有鸟叫声吱吱喳喳,他嫌烦,于是改到水边去参禅,但是水里也有很多的鱼在跳跃戏水,也有很多的声音,他又生起嗔恨心。他恨鸟叫,几乎要把树林砍伐净尽;他恨水里的鱼不停跳跃,于是就发了个誓愿:将来有一天,我一定要把你们这许多鸟、鱼统统都抓住。由于这个境界影响了他的心,使心有所著。因此,后来这个郁多罗伽仙人虽因禅定而得到了人天果报,但是当他天福享尽的时候,由于他的恶愿,后来下堕,沦为臭鼬。所以,心有时候是不可靠的,因为,心有分别,心有妄念,心有爱嗔。我们要把妄心转为真心,才能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有一首偈语说:“佛性不从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时。”另有一首偈语说:“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若要求佛但求心,知透心性心是佛。”所以,即心即佛。但是,即使“即心即佛”,也不能著心,你一著心,那就是分别心,那就是凡夫的心,能够不著心,当下即是佛心,即是禅心!四. 妄固缚人,净如何缚人呢? 禅宗三祖僧璨大师的《信心铭》说:“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凡人居世,大都是用分别心来处理人事,用爱嗔的念头来看待人事,因此,得失之心、好坏之心、善恶之心便油然而生,甚至在拣择、分别里,还有种种的比较、计较。然而所谓“至道”,也就是究竟的佛法;至道并无特别深奥之处,只要我们能舍离分别心,把是非、善恶的观念去除,当下自能“洞然明白”。然而“不分别”并不是要我们完全没有是非好坏的观念,而是要我们用无分别心,用平等的观念来看待世间的差别对待。世间的是非、好坏、善恶、有无,如果你执著它,就会成为障道因缘,因此学佛修行,有了烦恼、妄想固然不好,如果一心执著于求证真如涅槃,这也是一种病态。因为烦恼虚妄固然可以束缚我们,清净涅槃一样能够成为障碍。正如铁链子可以锁人,金链子一样能绑我们;又如乌云可以遮蔽天空,白云一样也能遮蔽天空。因此,《金刚经》说:“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我们要渡河,如果没有船,自不能得渡;有了船,渡过了河,便要舍船上岸,总不能背著船走。因此佛法的一切修行,例如念佛、参禅、礼拜、布施、持戒等,当你得度以后,这一切法门也一样要放下。你不放下,执著参禅,执著打坐,又如何能解脱自在呢?佛教有所谓大乘、小乘。大乘菩萨的修行,就是心不著物,他的心不在对待法上分别,因此烦恼与涅槃在他看来是一而不二,他把烦恼当作涅槃,所谓“烦恼即菩提,菩提即烦恼”。但是小乘的罗汉就有分别,有计较。在《维摩经》中有一段记载:很多的大乘菩萨和小乘罗汉聚集在维摩丈室里,有一位天女从空中撒下很多美丽的花朵。这些花朵飘落在菩萨身上,随即掉到地上,可是花朵落在罗汉身上,就黏在衣服上面,任凭罗汉用手去拂除,还是弹不去。这是比喻菩萨的心中不著一物,所谓“佛来佛斩,魔来魔斩”,因此,能让心中空无一物,则不但烦恼不会执著,涅槃也不会执著。而声闻、罗汉,这些小乘心有所执,因此,纵使烦恼妄想能断除,他也是被真如涅槃所束缚。所以,在佛教里认为,小乘的声闻、罗汉执著一切诸法而来参禅打坐,就如同蚕之吐丝,束缚了自己的法性,把自己的圆明真智给法执捆绑了。如同一个人有病,要吃药,病好了,就不要再执著这个药,你执著这个药,也能成病。因此,学佛修行,要紧的是了知诸法平等,自然能证悟到清净平等的安乐。像小乘的声闻罗汉们,讨厌喧嚣烦闹,太热闹了,就不能安静修行,非要找一个清净的地方闭关才能修行,这就如同弃面求饼,我不要面粉,但是我喜欢吃馒头、烧饼。烧饼是从面粉调制而成的,你不要面粉,那里有馒头、烧饼呢?所以修行不是逃避世间,而是在世间的五欲六尘里,能不畏惧,不被五欲六尘左右,能在生死尘劳里才有真如涅槃可证。所谓“热闹场中可以做道场”,能够在闹中取静,才是真静。所以,只要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假围绕?说到虚妄缚人,清净也能束缚人,再举一个譬喻,例如,修净土念佛法门的人,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为 什么要念佛?为了要对治心里的烦恼、妄想,也就是要用念佛的正念来对治妄念。但是念佛的一念也是执著,正念也还是有念;因此,最高的境界,就是要用无念来对治正念,也就是说,真正的念佛要念到“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这才是真的念佛。过去,禅师们的修行,所谓“任

公益广告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