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是什么样的
大学产生于1200年前的欧洲,从一开始就是个学术共同体,其原初的几个特点至今没有变,也成为西方大学成功的基本因素。所谓学术共同体,最重要的是师生共居,教学与生活空间混合。这样才能创造学术社区的气氛,加强师生的互动。后来大学不断扩张,那种小社区的师生共居模式不能原封不动地保存,但世界名牌大学都想方设法保持这一师生共居的共同体模式,这就是西方流行的寄宿学院制。这种学院制,是把庞大的学生群体分割安置到若干学院中,形成小的社区,为学术共同体成员创造更好的“面对面”互动的条件。比如牛津大学,就有39个学院之多。耶鲁有5000多本科生,低年级的学生必须住在12个寄宿学院中,每个学院大约450名学生。哈佛也大同小异,不过不叫学院(college),而叫House。
每个学院,都是一个小的独立王国。牛津等英国大学的学院独立性也许最强:每个学院在财政,教员任命,甚至学术传统上,都有强大的自主性。比如牛津的Merton学院,在中世纪就是所谓Merton学派的大本营。学院中有宿舍,教室,办公室,图书馆,餐厅,健身房等设施,并有寄宿的院长(master)和教授,和学生朝夕共处,自成一家。我在耶鲁的导师是大名鼎鼎的史景迁教授,他的办公室是在一个学院学生宿舍的地下室。上面两层是学生宿舍,第三层则是一位寄宿教授的公寓。这样的学院,就是一个教育和学术的家庭。
中国大学急于学习世界一流大学的模式。可惜,第一代留学生基本上都是研究生,进了一流的研究院,对这种寄宿学院制没有体验和了解。他们受国内专业化教育的塑造,出去后又面临专业竞争的强大压力,很难走出自己的圈子来深入了解本科教育。遗憾的是,这些人对“世界一流大学”狭隘的理解,严重影响了前几年“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运动,使以研究院模式来规划本科教育成为主流,完全无视寄宿式学院这一根本。
北大校区建设的模式,无疑是对世界一流大学误解的产物,危害无穷。首先,学生的住宿和教学设施分离,这实际上就是教学与生活脱离在建筑语言中的表现。在这种环境中,学生不是用生命来学习,也难以把教室里学到的东西融入自己的生活。其次,庞大的学生宿舍区不以学院分隔寄宿,学生在过于庞大的人海中难以建立面对面的人际纽带,影响了互相的交流。最后,教授搬出校区,远程通勤,更难有时间和学生相处。如此下去,大学中人与人之间就变得日益陌生,大学更加衙门化,谁还有“坐而论道”的闲心?
- 上一篇:萨塞克斯大学校园生活怎样?
- 下一篇:成都理工大学的校园环境和设施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