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到底是怎样的呢?
大学校园各自有各自的风格,但是设施大多数一个样子
与高中相比,大学里面的图书馆体育馆.运动场等设施更加齐备
由于大学学生基本上都在校内住宿,所以学校必定有很多的宿舍楼,许多大学把这些宿舍楼叫好听的名字,很有意思
另外,大学校园比起高中的校园当然大了很多,学生也多了很多,一般都在10000人以上吧,环境好一点的大学,绿树成荫,风景很优美,北方的大学可能环境差一些,当然,北京附近和东北的几所名牌除外
大学校园里草地文化也很盛行,有读书的,谈恋爱的,还有无所事事的,都三三两两的躺在草地上,其实很有情调的
说了这么多,其实大学生活还是挺让人向往的~
熟悉北大清华两校的请帮忙!
清华北大风景异
北大、清华被人们谈论得很多,但很少有人把这两座校园当作“值得一游”的景观去观
赏。作者不仅这样做了,而且为读音设置了游览的路线,绘制了游览图。更有意义的是,作
者对两座校园的景观进行了深入的比较。
一个西洋味十足,一个是中国古典园林,但这一中一洋的设计竞都出自一位美国建筑师
墨菲之手。为清华园、燕园定下首期校园风格的,是美国建筑师墨菲(Henry K.Murphy)。
清华园因为他而西洋味十足,燕园则因他而透着中国古典文人园的诗情与画意。
1914年,大概是初到中国罢,墨菲在规划清华校园时,将保存完好的中式园林“清华园
”(工字厅)轻轻地避开了,作现状保存。而在它的东边和北边,操起了他所熟悉的西方园
林的手法:大大的草坪、长长的轴线、西式的建筑。于是,1911- 1920年间,由大礼堂、科
学馆、同方部、清华学堂、体育馆及图书馆等西式院落组成的早期建筑先后落成。这批建筑
大都采用红砖砌筑,为校园中心区定下了一个明显的基调,清华师生喜欢形象地称之为“红
区”。
到 1920年,已在中国“摸爬滚打”数载的墨菲大概已经对中国的古典园林建筑有所了
解,且为其所吸引。在为燕京大学校园作规划时,他熟练地运用起了中国的古典造园手法:
因地制宜、多轴线穿插、散点地布置建筑院落。他将校园主入口(西门)及主教学楼群(贝
公楼一带)朝西布置,借景西山围绕着未名湖,北部安排男生宿舍(现德、才、均、备等斋
),东部安排体育活动场地与公共设备用房,南部广阔地带布置公共活动房(现南、北阁)
、教学用房(现俄文楼)、女生宿舍(现一至六院)及教工宿舍(燕南园);建筑采用中国
传统风格,亭、台、楼、阁兼有,甚至将校园的制高点水塔也设计成通州一座密檐砖塔的样
式,放在未名湖东南角。这样,到1929年,一座有山有湖,有塔有亭,粉墙红柱、古色古香
的中国园林式校园便基本落成。
墨菲最初规划的部分,可谓一锤定有,如今已分别成为两校最具特色的环境景观。这种
特色也分别得到两校新规划者的继承和发扬,从而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校园环境。
清华的科学馆和北大的红楼是最值得瞻仰和留恋的所在,是中国科学文化史上的重镇清
华园内,横贯东西的主校道旁,有一座白色三拱的“牌坊”,大拱两侧各嵌两根陶立克西式
立柱,上有清末要臣那桐书写的“清华园”三个大字,它便是清华建校之初的主校门——二
校门。这座建筑造型奇特,线条流畅精细,外形挺拔清丽,在背后两棵古柏的呵护下显得美
丽而有内涵。钱钟书被破格录取从这里走过;受清华理学院院长叶企孙特许,由杂货店小伙
计身份直接进入数学系当文书的华罗庚也曾从这里走过……。文革期间,这座具有象征意义
的建筑物曾经被巨大的毛主席雕像所取代;改革开放后,毛泽东走下神坛,二校门得以重立。
二校门往里,穿过林阴道,前面豁然便是一方绿色的大草坪。草坪那端,稳稳当当端端
正正坐落着的是巍峨的大礼堂泛着铜绿的圆顶、红色敦实的墙身,四根汉白玉大石柱撑起的
白色门廊以及泛着金光的大铜门。在蓝天绿草之间,大礼堂给人一种不屈不挠、雄浑踏实的
感觉。它是清华园的标志,也是长期以来清华师生认为是清华人性格的象征。而位于大草坪
正南端, 1920级校友赠送的日咎上刻着的“行胜于言”,也将清华师生这种朴实进取的性
格特征表露无遗。
大草坪东侧,有“志同道合者相聚的地方”----同方部,及清华学堂。清华学堂是二层
的德国古典风格式建筑,青砖红瓦,坡顶陡起,细部精美。入口设在转角处,上有那桐书写
的“清华学堂”四字,春天有校花——紫荆花迎风摇曳。1925年起,学校在这里增设“国学
研究院”,著名的“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格、赵元任,以及著名考古学家
李济、文学家吴宓等人在这里举聚,培养了整整一代“国学”研究家。建国初期,梁思成为
主任的清华建筑系迁入此楼,曾成为建筑系专用系馆。那时,一走进大楼的门厅及长廊,一
种浓厚的文化气息便随着满目的名画奇雕扑面而来,令人心怡。
大草坪西侧,大礼堂的西南,有一座外观普通的三层建筑暗红的砖墙,灰色的坡顶,除
大门上方刻有金字:“SCIENCEBUILDING”及“科学”以外,装饰极少。它却是20世纪中国
科学史上不能忽略的建筑物——清华科学馆。叶企孙、吴有训、萨本栋、赵忠尧、周培源、
钱三强、王涂昌、王竹溪、钱伟长、林家翘、朱光亚、周光召、李政道、杨振宁、赵九章、
陈省身、华罗庚……单从这些在中国乃至世界灿若群星的科学家名单上,我们也会不由自主
地对这栋建筑产生敬意。站在这座建筑前,很容易使人想到著名的北大红楼,北京沙滩那边
连系着蔡元培、胡适、李大利、鲁迅、陈独秀、毛泽东、钱玄同、辜鸿铭等名家的红楼。确
实,从某种意义上讲,清华科学馆与北大红楼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份量是一样的。
杨廷宝和关肇邺主持的清华图书馆扩建,是新建筑与老建筑对话的典范。
大礼堂后面的图书馆散发着浓郁的书香。师生们匆匆走过的背影,闪烁着学术的薪火传
递。清华图书馆的首期工程始建于1916年,后经1930年及1989年两次扩建。两次扩建都表现
出了设计者对老建筑的高度尊重,同时又不无创新,在中国现代建筑史上享有盛誉。第一次
扩建的设计师是清华校友杨延宝,他与梁思成并称“南杨北梁”,是我国杰出的建筑学家。
第二次扩建则由清华建筑学院教授关肇邺院士主笔设计。虽然经过了两次扩建,但设计者在
体量及材料细部上充分注意了与老建筑的协调,如采用温暖的红砖墙,砖迭的拱形门窗符号
等,整座建筑给人浑然一体的感觉。杨延宝通过高起的入口门厅实体与旧建筑连接,而关肇
邺则通过新老建筑围合而成的院落,即虚体避让的入口空间与老建筑形成对话,两者都非常
巧妙,令人叹绝。杨廷宝设计的入口空间(门厅)通过门前台阶拾级而上直到二层,门厅不
大,却有古色古香的拱券及地板细部及优美的弧形楼梯,让人感觉一种温馨的文化氛围。而
关肇邺设计的入口院落风格突出的是宁静,特别是早晨,排队入馆的学生以及清澈见底的大
喷水池更显得这院落有股醇香的人文气息,令人陶醉。
7O年前,朱自清在清华近春园遗址,面对月色下的满塘荷花,写下了文学史中的散文名
篇《荷塘月色》
大礼堂往西,有一处幽静的池塘,人称“水木清华”。晋人谢琨诗云“惠风荡繁囿,白
云屯曾阿,寒裳顺兰止,水木湛清华。”“清华”一词即来源于此。工字厅的后厦至此一变
为“水木清华”一区的正廊,上悬一联日:“滥外风光历着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
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瞻荡洵是仙居。”不大的池塘因此而让人感到空间开阔不小。洁白的朱
自清坐像端坐池塘北边,静观一池静水里春夏秋冬的万千变幻。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提起朱自清,不禁让人想起《荷塘月色
》里写的情景。1927年的一个夏夜,朱自清先生站在清华园的近春园遗址(荒岛)旁边,面
对月色下的满塘荷花,心有所触,回去写就了《荷塘月色》这篇清丽脱俗的美文。如今的荒
岛,四面环水部分依然满种莲藕,夏天六月荷花开时,全岛飘香。岛上有高大的柏、杨,掩
映着“荷塘月色亭”、“晗亭”等建筑物,树丛竹影下,还有孔子、吴晗等雕像以及埋头看
书的老师学生。在月朗星稀的夏夜,晗亭旁临塘的露天舞场荷香袅袅,舞曲悠悠,是清华人
最爱去的地方之一。
当下北大清华的学生出国留学几乎成了风尚。我曾经戏言这跟美国人MurPhy当年设计的
两校“风水”有关。你看:清华园的建筑几乎都是西方的式样,在如此环境下成长,心能不
“洋”么?而北大的燕园,虽然建筑全是中国传统式样的,而主校门偏偏朝向西边,朝西者,
西游去也!
当然这只是戏言。
不过,由西校门等组成的燕园东西主轴线,可以说是墨菲的神来之笔。这条主轴线由当
时的主楼贝公楼定位,跨石桥,穿西门,直指京西玉泉山顶,从而使未名湖畔的博雅水塔与
玉泉山上的玉泉塔遥遥相望,形成巧妙的借景关系。看来,墨菲当初不仅因地制宜地解决了
校园的功能关系,而且,他竟深谙了明朝米万钟在经营勺园“更喜高楼明月夜,悠然把酒对
西山”的浪漫,从而一反北京坐北朝南的传统,将燕园的主校门定向西边。顶好!
贝公楼为主的院落前,修剪整齐的松柏围出绿绿的草地,石雕的华表麒麟在阳光下透出
些许威严与古朴。贝公楼前两侧的二层教学楼均为庑殿顶建筑,往北是同样屋顶的考古博物
馆,贝公楼是歇山加庑殿顶式样,显得与众不同,当年燕京大学第一任校长司徒雷登就在这
里办公,至今这里仍然是北京大学领导的办公楼。
贝公楼东北角,是两组“品”字形的原燕大男生宿舍楼(现为德、才、均、备等斋),
与南边湖山背后原燕大女生宿舍楼群(现一至六院)遥相呼应。男生宿舍品字形院落中间部
分是食堂与公共用房,其庭院与建筑有女生宿舍小院的两倍大,气势开敞、豪放,建筑体型
雄浑有力,这很像男生的性格特点。而面向未名湖园林空间的南山墙则设计成透空的柱廓形
式,为课余休息的男生们提供了一个敞胸舒怀的观景交往空间,湖面也因这些透空的柱廓,
飞出的翼角增添了美丽。
女生宿舍则不同,6个小院落对称朝内地布置在第二体育馆为主轴的长方形草地两侧,
小巧而宁静。每一小院都是由二层小楼围成的三合院,向草地一边由小巧的门楼及短墙相隔,
建筑精致亲切,院落安全而温馨,这又很适合女生的喜好。朝向草地的硬山墙上开两扇六方
形的窗,仿若女生明亮淘气的大眼睛;而屋下轻轻开了扇圆形的小窗,则像是为女生的眉宇
间点了一粒美丽的朱砂,妩媚之极。好的建筑跟人一样,是有性格的。能让人看起来兴致勃
勃,甚至浮想联翩。
走过开敞豪放的男生宿舍,仿佛能听见费孝通先生从这里开始走向中国乡土的重重足音
;站在精巧温馨的女生宿舍前,恍若可见冰心女士曾在这里留下的清丽梦影,不禁想自己也
作它一个……
未名湖是燕园风景最美的地方。这里湖光潋滟,塔影婆娑;亭立湖心,石船横卧;石鱼
翻尾,欲含塔影;垂柳环湖,岗峦起伏;小桥流水,松柏叠翠。未名湖周围路面高低不平,
曲折回环,很符合崇尚自然的中国古典造园精神。这曲折幽深的线条吸引了北大学子对新思
想新知识的探求;路面的高低左右则振荡出他们活跃的思想火花及对自由的深刻理解那湖光
塔影、钟亭落霞,则让他们生出诗情与画意……
古板”的清华人生活在中式、美式、德式、希腊、罗马式、苏联式的“多元自由”的建
筑环境里,而“自由”的北大人却生活在‘千篇一律”的中国式大屋顶之下。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清华大学从此以理工科专业为主,而北京大学则偏重文理科。
因为专业的差别,清华师生给人的感觉是“工程师”、“科学家”型的,踏踏实实,行胜于
言;而北大人给人更多的感觉是“文人骚客”,崇尚思想自由,富有反叛精神。虽然这几年
两校已经大力营造多种学科,往综合性大学发展,但传统形成的这些“性格特点”依然存在。
这些“性格特点”与他们各自所生活的环境有如下有趣的对比:“古板”的清华人生活在由
中式、美式、德式、希腊罗马式、苏联式等各类建筑构成的“生动”的建筑环境中;而“活
跃自由”的北大人却活动在“千篇一律”的中国式大屋顶之下。
现代科学发源于西方国家,而“科学家”清华人就在西式的清华园里工作学习;中国古
典园林从某种意义讲就是“文人园”,而作为“文人”的北大人恰好就生活在按中国古典园
林手法规范的燕园里。
有建筑系的清华园建国后发展脉络清楚,有条不紊,由西往东可明显地分为:“灰区”
(中国古典园林区)、“红区”(西方古典建筑区)、“黄区”(仿苏建筑区)、“白区”
(新科技教学区)。基于西方古典式的建筑环境,有西式建筑作参考,清华园内建筑的发展
可以说相对容易协调。
- 上一篇:北京交通大学校园环境怎么样?
- 下一篇:北京大学能进去参观吗?